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代  ·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创作背景

在元代社会中,马致远和许多文人作家一样,不满当时蒙古贵族腐败、落后的统治,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合流,远疏科举,放浪江湖,甚至甘愿沉沦社会底层,接近平民百姓,了解他们的饥苦,用写杂剧、作散曲的形式申张正义,砧贬时弊,但又不可能完全超脱出来,只期尽可能保持高尚气节,求及自身净化。马致远晚年求仙觅道、消极避世,在辞官归隐的时候写下这首小令。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翻译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天色将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纷飞的雪花像盛开梅花又像飘飞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画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归去。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注释

1
将暮:将要天黑。
2
晚:晚上的景色。
3
堪:值得。
4
一蓑:一领蓑衣,即一个人。
5
归去:离去。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赏析

这首小令写的是江滨黄昏时分的雪中景色。

“天将暮,雪乱舞”开头两句开门见山,写出了傍晚时大雪纷飞的情形。一个“乱”字形容雪花纷纷扬扬,扑面而来之状,一个舞”字以拟人手法表现雪花飘飞的潇洒恣肆之姿。

以下紧接第三句“半梅花半飘柳絮”,采取比体,以梅花的清莹皎洁与柳絮的轻柔淡雅来比喻暮雪景色,妙在两“半”字,凝在林梢树头的积雪,远远望去洁白宁静宛如梅花开放;正在空中降下的飞雪,则又如点点飞扬的柳絮随风飘荡。这三句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黄昏雪景的优美之处,也构成了整个画面的环境。

第四句“江上晚来堪画处”这才把镜头推近,由满天飞雪集中到江边。江上最动人的图景是最后一句,这一幅江天暮雪图的“点睛”之笔:“钓鱼人一蓑归去。”在这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孤独的寒江钓鱼人,正披一袭蓑衣,驾一叶扁舟,冒着漫天飞扬的大雪,缓缓驶回家去。苍茫、洁白的环境,正烘托出他的清高孤傲、不同凡俗的胸怀。有此一笔,可以说前面的景物都活起来了,整个诗境由一幅静态的雪景变成了一组动态的情景交融的镜头。而那位不畏严寒、秉性高洁的钓鱼人,是诗人精神格调的象征。

马致远写景的小令,大多不作细致的景物描写,而擅以类似写意画的手法,以简洁的笔触,抓住景物最明显的特征,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神态,同时又表现出作者强烈的艺术个性,这首《江天暮雪》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作者: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1250?-1323?),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早年在大都生活二十余年,郁郁不得志。元灭南宋后南下,曾出任江浙省务官,与卢挚、张可久有唱和。晚年隐居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幽栖」生活。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极负盛名。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散曲有瞿钧编注《乐篱乐府全集》,共收套数二十二套,小令一百一十七首。
4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