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

唐代  ·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独不见》翻译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独不见》注释

1
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2
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
3
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4
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
5
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独不见》赏析

《独不见》属古题乐府杂曲。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全诗笔触细腻,言语婉约,感情深挚,描摹刻画无不穷形尽象,感人至深。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黄龙,地名,辽宁省朝阳市,这里泛指边塞。意为:那骑着白马的是谁家的人呢?原来是黄龙地区戍守边塞的战士。这是女主人公想象丈夫戍守边疆的情形,虽然英姿矫健,却孤独落寞。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意为:天山上积雪厚达三丈,哪里是远出巡行的时候?这是女主人公设想爱人不得不在艰苦的条件下出巡的情景,心中充满爱怜,恨不能与之同行。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蕙,植物名,似兰,春季开花;莎鸡,纺织娘,一种昆虫。意为:春天开花的蕙草忽然已经在秋天里枯萎,纺织娘开始在弯曲的水池边鸣叫。女主人公盼着丈夫归来,不知不觉中,已是秋季来临。秋虫秋草,构成了一副萧瑟的景象。

“风催寒梭响,月人霜闺悲。”催,悲伤;梭,织布用的梭子,因在秋天,故称“寒梭”;霜闺,即秋日里的闺房。意为:风吹动寒梭,发出令人伤悲的声响;月光照入秋闺,清冷的月华更令人感到悲哀。此联进一步描写秋景,衬托女主人公凄凉的心境。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意为:回忆当年和你分别的时候,种下的桃树才刚刚与人齐眉。此联回忆昔时互相协作,辛勤劳作的美好日子,更增心中伤感。

 “桃今百余尺,花落成枯枝。”意为:那桃树如今已高达百余尺,花叶已经凋零,只剩下干枯的树枝。这两句和前两句两相对比,表示分别时间之久,睹物思人,哀伤不已。  “花落成枯枝”指秋天里桃树花叶早已谢落,只剩下孤零零的枝丫,但树还是活着的。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意为:无奈之下,我只能吟咏《独不见》这首曲子,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眼泪但只有自己心中知晓。“独不见”语带双关,既是曲名,又意指“仍然看不到你”,意含双关,表达了女主人公心中凄惶、无助的哀怨。

全诗层次分明,先是想象爱人戍守边疆的孤独寂寞;随即转入对眼前萧飒秋景的描绘,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哀怨、凄苦;然后因景及物,目光又注视到秋树上,使女主人公更感慨年岁变迁,凄惶之情更为浓烈;最后以吟曲、流泪的无奈收束全文,悲怆感人。全诗的用韵亦十分独特:“时”与“池”,“悲”与“眉”,“枝”与“知”,都是横跨两个层次,这样在韵律上将全诗前后勾连,形成一个严密的传情达意的集合体。使女主人公深闺怀人、思而不得见的悲凉、凄怆之情表现得更为深沉感人。

《独不见》作者: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
115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