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二首(其一)

唐代  ·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曲江二首》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当时京城虽已收复,但兵革未息,作者眼见唐朝因政治腐败而酿成的祸乱,心境十分杂乱。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诗人借写曲江景物的荒凉败坏以哀时。

《曲江二首》翻译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且欣赏这即将消逝的春光,也不要害怕酒喝多了让人伤怀更多。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仔细推敲事物的道理知道需要及时行乐,为什么要用浮名牵绊自己的一生。

《曲江二首》注释

1
减却春:减掉春色。
2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3
且:暂且。
4
经眼:从眼前经过。
5
伤:伤感,忧伤。
6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7
冢:坟墓。
8
推:推究。
9
物理:事物的道理。
10
浮:虚名。

《曲江二首》赏析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这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首联写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颔联“且看欲尽花经眼。“写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一个“且”字道出无可奈何之感,一个“莫”字点出自我排解的意味。

颈联诗人笔尖一转,由春景转到人事。安史之乱后的曲江满目疮痍,江边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竟有翡翠鸟在那筑巢安家,寂寞无主;汉武帝时建的宜春苑边,原来王侯公卿的坟冢前面,镇守多年的石麒麟也经不住岁月,横卧在地。“巢”“卧”两字突显破败荒废,荒无人烟的情景。诗人借曲江的衰败,暗喻了唐王朝的衰落。然而国家的衰落,自己又能做什么呢?身为拾遗谏言却不被采纳,反遭疏远,此情此景,诗人心中应该是无奈至极。

尾联便有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的心声。这“细推”,在回溯到上文中,由一片花飞,到“万点”欲尽,再到堂巢翡翠冢卧麒麟世事云烟散尽,世上所有都是如此,终归虚无。过去的遥不可及,未来不可捉摸,能把握的只有现在,浮名不过都是身外之物,得到它还得付肩负之力,得不到又郁郁不得志,何必让它牵着走,不如乐。可是诗人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之人,岂会看破真理后只求行乐。这其中是想放下却放不下的无可奈何和惆怅。诗人这最后一联,“细推”下来,其实就是他的自我安慰,自我排解。

诗人由写惜花伤春,到写人事的兴衰,都是诗人关心国事的表现。借酒消愁也好,及时行乐也罢,都反映出诗人愿意为国效力而报国无门的苦闷,并非真的消极避世。

 

《曲江二首》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
1339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