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其二)

唐代  ·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创作背景

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本首诗即使其中的第二首。

《赠别二首》翻译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注释

1
多情却似总无情: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像彼此无情。
2
樽:酒杯。
3
笑不成:笑不出声。
4
垂泪:流泪。

《赠别二首》赏析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两句“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往日的欢乐相聚是何等的多情,如今即将离别,却好像没有一丝感情似的;面对眼前的酒杯,想要强颜欢笑却是毫无办法,怎样都笑不出来。这首诗的前两句,由表面上看似无情,实际上却是真情无限。“多情却似总无情”常用来形容情侣相恋,那种忽冷忽热的态度,好像有情又似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常用来形容人的情绪低落,无法强颜欢笑。

末二句为全诗最精彩处,以“有心”与“多情”相呼应,借物抒情,用“蜡烛有心”“替人垂泪”作拟人化之笔,极贴切极生动地将那份离别的凄惨苦楚宣泄到了极点。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赠别二首》作者: 杜牧

杜牧
杜牧(803-853)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490首诗词1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