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清代  ·  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写在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一个风雨交加、悲凉凄惨的秋夜,形象地抒发了林黛玉在封建贵族势力重压下深沉的怨恨和悲哀,反映出封建礼教给她造成的沉重的精神压力,以及她无法找到出路,也无力进行斗争的苦闷心情。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翻译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注释

1
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
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
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
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
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
摇摇:指烛焰晃动。
7
爇:点燃。
8
檠:灯架,蜡烛台。
9
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
10
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11
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2
连宵:整夜。细雨连绵。
13
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4
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5
滴沥:水珠下滴。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赏析

《秋窗风雨夕》一诗共十联,二十句。其中描绘了“花”“草”“灯”“窗”“风”“雨”等十多个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形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画家讲究“神态势韵气趣意”七个字,笔者将从此七字品鉴此诗。

“神”将其理解为贯穿于全诗的线索比较好,这条线索也会反映出诗的灵魂。在这首诗中,“秋”就是这条线索,也是全诗之“神”。“秋”字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十五次,几乎句句都有,频率是相当高了。作者使用“秋”字的方法比较单一,基本是在每个意象之前作为前缀使用,如“秋花”“秋草”等,这样便使得每个意象都具有了秋意,全诗的萧瑟寂寥之感也就油然而生。通篇读来。最影响心绪的就是萧瑟寂寥的秋意。

”态”者,形状、状态也,要分析诗的“态”当然还是要抓住意象。先说前两句,花是惨淡的,草是枯黄的,灯是微明(耿耿)的,夜是长的,四个意象的“态”都是统一的,都是萧瑟的,与诗之“神”是一致的。再说“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一句,小院笼罩着雾气(寒烟)更显萧条,院里竹子是稀疏的,窗户上还滴着雨滴,从这句就可看出作者描写之功力何其深厚,既抓住了小的意象的形态,也抓住了大的氛围,小中衬大,大中寓小,二者相互作用,秋意鱼贯而出。

“势”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在全诗中,最能反映诗之势的是“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一句,在此句之前,衬托秋意的都是一些花花草草等小的景物,风雨一来立即增加了诗的节奏,更加剧了“秋势”。风雨的到来惊醒了梦中的主人公,为寂寥的秋夜增加了几分动态的力量。秋意便更浓烈、更精彩了。

“韵”是诗的格律。先看前四句的尾韵,“黄”“长”“凉”押的是“ang”韵,以此韵开头倍显悲凉,一种苍凉油然而生。后文还有押“ing”韵的。本诗韵尾的韵律虽不甚工整,但诗的节奏感已然不错。全诗多用“秋”字反复,更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气”者,精神状态也。全诗秋意盎然,弥漫着一种颓唐之气。本诗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此时的黛玉身体不适,卧病在床,看窗外萧条景象,不免颓唐。“秋花惨淡秋草黄”自然界的花草已然没了生机;“那堪风雨助凄凉”,风雨的到来使潇湘馆更显萧瑟。这股颓唐之气来自作者心内,发于诗篇,便贯穿于诗,与这秋意相呼应。

“趣”兴味也。全诗最有味儿的地方就在于“泪烛摇摇蒸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这两句。在风的吹动之下,烛光摇曳,烛焰摇动着烤着承载蜡烛的灯台。这一幕黛玉的笔下,变得异常生动有趣,当然,这趣味儿与整篇悲凉之感也是不冲突的。

“意”人流露的情态也。要说清楚这一点就需要结合此诗的创作背景了。本诗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此时的黛玉已在贾府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与宝玉的相处之中也已经知心知意了。但父母双亲去世了,家中无如人的她只能寄居在外祖母家,寄人篱下自然会觉得孤独无依。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看到窗外萧瑟之景的黛玉,孤独之感自然涌上心来。除此之外,黛玉肯定也会为自已未来的前途,为自己与宝玉的将来忧心,将此“意”读出之后,可谓催人泪下。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作者: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生辰不详,死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公元1763年2月12日),亦有说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公元1764年2月1日)。名霑,字芹圃,号雪芹,又号芹溪。曹家世代显赫,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南江宁织造,其妻孙氏为康熙小时之奶母,身份是包衣,也就是皇家的奴隶,归属正白旗。《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所写,后八十回据说由高鹗续写。《红楼梦》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因此版本很多,现在的版本一般都…
70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