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八首(其三)

宋代  ·  鲍照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拟古八首》创作背景

《拟古八首(其三)》出自《鲍参军集》别集名。南朝宋鲍照撰。鲍照字明远,曾经任过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刑狱参军,故世称他“鲍参军”,此集因而得名。南朝齐永明年间,鲍照的诗文已散佚大半,南齐虞炎奉命搜集鲍照遗文,编次成集,并作了序。

《拟古八首》翻译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幽州、并州自古就重视骑射,少年尤其喜好骑马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毡带上系着双鞬弓袋,象弧弓插在鞬中,雕服箭囊里插着箭。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春草低矮野兽肥壮,飞马奔驰在辽阔平川上。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早晨游马雁门山,晚上就回到楼烦住宿。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箭射入石梁犹有余劲,少年要射飞鸟的眼睛就必然射中。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汉人的仇敌还没有与我们和平友好,边城你争我夺反复无常。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誓请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拟古八首》注释

1
幽并:古二州名。幽州,在今河北省北部;并州,在今山西省及陕西省北部。幽并之地自古以出勇侠人物闻名。
2
鞬:弓袋。
3
雕服:雕绘的箭囊。用象牙装饰的弓。
4
飞鞚:飞马奔驰。鞚,马勒,这里代马。
5
平陆:平原。
6
雁门:雁门山,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7
楼烦:县名,汉属雁门郡,在今山西省原平县东北。
8
石梁:石堰或石桥。
9
全目:完整的眼睛。即反复。说汉虏时战时和,反复无常。
10
白羽:箭名。
11
虎竹: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符分二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将携左符。这二句是说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拟古八首》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前两句“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写幽并之地崇尚骑射少年子弟,喜好骑马射箭。三四句“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是对少年的进一步刻画,他们腰间的钻带上佩带着盛箭挂弓的脑弓上装饰着象牙简囊上绣着彩色的图案从服饰进一步突出幽并少年的尚武习气。五六句“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春日草短,兽儿正肥,健儿纵马在平阔的原野上驰而过。通过健儿的动作突出了幽并少年的“重骑射”和“好驰逐”。七八句“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进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这四句运用典故形容健儿的弓硬箭利和精湛的箭术。汉虏未和,战事频频边关不宁城池屡屡失陷,落入敌手。最后两句“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诗人借幽并少年之口发出请求,留我一支箭,我愿为讨边寇献身尽力。豪气干云,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整首诗托幽并少年之口,言自己胸中之志,风格雄健,气势雄浑,意蕴深厚。

 

 

《拟古八首》作者: 鲍照

鲍照
鲍照(412?-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出身贫寒。因向宋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受到赏识,被任为国侍郎。文帝时迁中书舍人。临海王子项镇荆州,鲍照又任前军参军,所以世称鲍参军。后临海王谋反,鲍照死于乱军之中。他生活在南北中国分裂,门阀士族当权的时代,一生关心国家命运,对刘宋王朝的政治深为不满。但由于「家世贫贱」而在宦途上饱受压抑。鲍照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内容较丰富,具有明…
46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