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宋代  ·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创作背景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访陈慥,潘丙、古耕道、郭遘将他送至女王城东禅院。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四十七岁。他于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人出城寻春,为一年前的同一天在女王城所作的诗写下和诗。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翻译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注释

1
走马:骑着马跑。
2
去岁村:指诗题中所说“去年是日”所到过的村子。
3
鸿:鸿雁。
4
有信:有信用。
5
了无痕:完全没有痕迹。
6
酽:液汁很浓。
7
野老:村中老人。
8
苍颜:苍老的容颜。
9
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
10
赋招魂:写一篇《招魂》诗。意指设法将自己从黄州调回京城。招魂,屈原所作楚辞篇名。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赏析

作者写这首诗时,来到黄州已两年了,想起一年前的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诗人心境荡漾。诗人敏感地发觉到旧友重游旧地,旧事却已如春梦逝去,这个惹人的烦恼只好任友情的温馨去轻轻地的排遣消融。

一二句是据前一年所感的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如城里有了春意,“东风”这位信使就先自东门而入;此时,苏轼却一点感觉也没有,他想,恐怕是“东风未肯入东门”吧。至于为什么“未肯入东门”,妙在不言之中。但“忽记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门”,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摇村”。就在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了。他是旧地寻春,又是“走马”而去,所以次句说“走马还寻去岁村”。

三四句接下去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忽出警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如侯鸟,有感于外界信息而动。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此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人之如候鸟,正在于此,只不过人间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复杂得多;但同样,人因有感而动,其中一切经历、一切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了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若就它在全诗中的关合来说,则妙在虚实离即之闻。人生也好,历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须以下一个片断为目的,为了下一个片断的早日到来不能就此否定这一片断的自身,可改变一下视角,跳在时间之流的外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片断。这样超越性的观照,得出“人似秋鸿来有信”的结论。

最后四句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而且通过物象与事象结合比照,则诗人的怀旧忆昔、感时伤世之情倍增。它看似游离,实为全诗的关键所在。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前一年访故友陈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涌上心头;这一年出郊寻春,又有潘丙、郭遘为伴,酒醺颜面。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完全可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时的困厄。

所以,诗的最后说:“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赋《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们为他的复出奔走。最后两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旧地重游,了如春梦;三杯白酒,一笑苍颜。这样无聊地打发日子,诗人是不甘心的,但是不甘心,又能怎么样呢?这个问题,作者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的,因此,苦闷就不可能排除,有时他采取了一种缘情自适,强为豁达的态度,写出了豪放清雄的诗篇,但依然掩盖不了内心的悒郁。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是牢骚,不是反语,是一种真情实感。

苏轼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尤其是切望惠及百姓,迥异于失意文士的消极避世。他的画像自题诗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也不应看作牢骚反话。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这是他度过一切灾难的精神力量。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人们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作者: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
578首诗词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