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唐代  ·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送别》翻译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压在树从上的积雪就像那雪白的梨花, 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 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送别》注释

1
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
2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居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3
垆头:酒坊,酒家。
4
赠:送。
5
看:盼望。

《送别》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场叶、马鞭、壶醋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李白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

颈联“惜别倾壶醋,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是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这是男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没有温婉的语言,也没有依依惜别的柔情,只是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同样也是男人的赠别,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颍上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这在李白诗文中同样也是很常见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而无论何时何地的人们在送别之时,都会产生“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的共鸣。诗人也会担优友人旅途的劳顿吧!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五千年的积淀,一言概括则为“雅”。

无论是送别,还是思念,古人都将自己的浓情蜜意寄于诗文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送别诗在这颗颗明珠上闪烁着一缕缕的光芒。

《送别》作者: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
115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