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唐代  ·  杜甫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题张氏隐居二首》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杜甫游于齐赵。第一首七律大概作于初识张氏时,第二首五律大概作于与张氏熟识后。

《题张氏隐居二首》翻译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张先生啊,您经常和我相见,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兴。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晴明的潭水上,鳣鱼游跃,弄出“发发”之响。春天草野间,传来“呦呦”鹿鸣。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一个一醉方休。

《题张氏隐居二首》注释

1
之子:这个人,指张氏。
2
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
3
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
4
鳣:古时指像鲟一样的鱼。
5
发发:盛貌。
6
呦呦:象声词,鹿鸣声。
7
杜酒:家酿的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
8
张梨: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
9
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
10
山路:语本杨炯诗 “山路绕羊肠”。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

首联两句中的“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诗人与张氏很熟悉很投缘,很晚了还邀诗人留下以便尽兴。

颔联两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鲔发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颈联“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这典故用得非常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

尾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就是这样。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没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这是一首很别致的生活小诗。虽是应酬之作,却饶有情趣。杜甫善用典故却又一点儿也不显得学究气,诗句朴素,如同白话,又无一句无来历。这种不露痕迹的用典,同时又能够清新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题张氏隐居二首》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
1339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