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创作背景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文中“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翻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注释
1
逐走:竞跑,赛跑。逐,竞争。走,跑。
2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
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4
于:到。
5
河:即黄河,渭水。
6
北饮大泽:大湖。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7
未至:没有赶到。
8
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9
弃:遗弃。
10
为:成为。
11
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夸父逐日》赏析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夸父逐日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夸父为了族人的幸福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充分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勇敢地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事实。这个世界正是有了夸父和无数个与夸父一样勤劳、勇敢、坚定不移、不怕牺牲的人们,前仆后继和奋勇向前,才有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
如果人类没有像夸父这样的先驱和开拓者,面对一个个困难与难题都害怕自己做不到而不敢去追求,去尝试,去探索,遇到困难就望而生畏,知难而退,那么今天的我们可能还依然在过着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夸父逐日的故事不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多方位的思考。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更快;而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知识;也只有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落后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