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门观刈蒲

唐代  ·  李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鲁东门观刈蒲》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王载(746),当时李白在山东游历。李白流落江湖,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勉强维持生活。李白以孤臣孽子之身心,亲历大唐由盛至衰的转变时期,所以李白的忧愤情愫极为深切,时常有抨击时政的诗作。

《鲁东门观刈蒲》翻译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鲁国的秋天来得早,初霜时便开始割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挥镰就好象转动弯月,掠过水面生起串串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蒲草最可珍贵,何必看重那龙须草?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织成草席铺上玉床,清静的夜晚躺在上面多么欢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罗衣能够再次拂扫,不必担心会蹲上尘土。

《鲁东门观刈蒲》注释

1
寒事:指秋冬的物候,寒冷时节。
2
刈渚蒲:割水边的香蒲草。刈,割取。渚,水中小洲。蒲,香蒲,水生草本植物,嫩芽可供食用。
3
镰:古谓之刈钩。因形曲如钩,故名。
4
转月:因镰刀弯如新月,故挥动镰刀如“转月”。
5
连珠:溅起的水滴像连串的珍珠,喻浪沫。
6
龙须:龙须草,多年生水生草本,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7
欣承清夜娱:是说夜间睡在蒲席之上感到清凉适意。
8
罗衣:轻而薄的丝绸衣服。
9
能再拂:可以反复拂拭。言蒲席光滑平贴。
10
素尘:聚积的灰尘。
11
芜:杂乱。

《鲁东门观刈蒲》赏析

全诗写收获蒲这一珍贵草类的过程,同时说蒲可为席,蒲可拂衣。

首两句“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秋寒已至、初霜割蒲的农人劳作景致,“寒事”“初霜”点明主旨,秋寒的物候时节,交代“刈渚蒲”事件的起因及背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高寒、肃杀之氛围。

三四句“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运用比喻手法,贴切自然,把“挥镰”“拂水”渲染成“转月”“连珠”,间接描写出鲁东门外深秋割蒲草的“挥镰”“拂水”劳动场面,意在歌颂农民的辛勤劳动变废为宝,创造了财富。为下文称赞“蒲草”作铺垫。

五六句“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生动形象地以夸张手法,赞美蒲草比帝王豪贵之家所用的“龙须”更可贵,表达出诗人对蒲草的可贵有独特的见解。

七八句“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承接上文,讲述诗人对蒲草“最可珍”的作用,勾勒出一幅蒲草织作玉床席、清静夜晚躺欢娱的景致,侧面烘托出农人刈蒲以作编织之用,点明题旨,紧扣诗题“鲁东门观刈蒲”,陈述了诗人见农人刈蒲的纪实。

末两句“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借用谢脁《咏席》诗:“但愿罗衣拂,无使素尘弥。”讲述出所咏之蒲草的品性,“不畏”“素尘”更显得蒲草高洁纯净、“最可珍”。

此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鲁东门外农家深秋割蒲的劳动场景,蒲草经过农户的辛勤劳动变废为宝,妙笔生花,富有浪漫色彩。

《鲁东门观刈蒲》作者: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
115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