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近代  ·  毛泽东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创作背景

1942年5月,戴安澜的部队从缅甸撤退回国途中遭到敌人伏击,戴安澜被流弹击中不幸于5月26日殉国。同年秋。戴安澜将军追悼会在广西全州举行。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特送挽诗,这首诗根据1943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刊印。另题为“海鸥将军千古”。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翻译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来自国外的侮弄需要人去抵挡,戴安澜将军受命于危难之中,率部远征,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抗日的《采薇》诗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戴安澜将军所率领的200师靠英勇善战,勇敢顽强,大灭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威风。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东瓜之战中,将军率领将士浴血奋战,终于坚守住了东瓜重镇,又在棠吉之战中,率领将士从日寇手中夺回了棠吉。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一代抗日英杰竟然命丧缅北战场,将军虽壮志未酬,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注释

1
外侮:来自国外的侮弄。侮,欺负,侮辱。此指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
御:抵挡。
3
将军赋采薇:赋,朗诵。
4
师:军队。此指戴所率领的国民党第5军第200师。
5
虎罴:这里比喻凶猛的敌人。罴,见《七律·冬云》(罴)注。
6
东瓜:即同古,缅甸南部重镇。
7
棠吉:缅甸中部地名。
8
沙场:即战场。
9
竟:副词,竟然,表示有点出乎意料。
10
殒命:丧命。
11
无违:没有违背。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赏析

全诗写出诗人闻将星陨落之噩耗后的震惊与痛惜,虚字传神,富有感情色彩。

首联“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直书事始,即从戴安澜将军率所部入缅甸远征抗日写起。两句是因果关系。国难当头,拄危急需栋梁;骁将受命,慷慨即赴疆场。诗人一落笔便将被挽者的高大形象安置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大背景中,凛然正气,遂尔笼罩全篇。“赋采薇”三字,用远征赴敌的古典,精切不移,于叙事则有雍容不迫之气度,于行文则有渊雅流丽之风致。

颔联“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守律对仗,突出戴安澜将军所辖之第二零零师的军威。上句言其装备之精良,扣住其师为机械化部队的特点。不过,武器虽然很重要,但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人,故下句紧接着就强调该师将士之勇猛,笔意十分周至,且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见识甚为高卓。古诗词中例多以虎罴、貔貅之类猛兽来赞颂勇武的军队,本篇却说“勇夺虎罴威”,是翻倍写法,比直接用虎罴来形容悍师劲旅,更其生动。此五字神采飞扬,亦是一篇之警策。“机械”“虎罴”,各为本句自对,也颇工致。

颈联“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仍然守律骈偶。辞意是进而叙说第二零零师在缅甸的战争历程。“东瓜”“棠吉”,以域外战地译名入诗,谓之实录,可称“诗史”。当日参加戴安澜将军追悼会者,很多是第二零零师的将士,挽诗中特别提及他们在缅甸的战斗经历,对他们来说,倍显亲切。这样,挽诗也就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尾联“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收笔回到戴安澜将军本身,哀悼他赍志以殁,缴出挽诗吊唁逝者的主题。而痛惜之余,思及戴安澜将军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暨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而献身的,乃觉得他虽死犹荣,重于泰山,故结句赞其壮志无违——壮志无违则问心无愧,将军的英灵可以含笑于九泉了。这里名副其实是卒章显“志”:此“壮志”是戴安澜将军之壮志,又是诗人毛泽东之壮志,更是当日四万万中华儿女之壮志。日本侵略者的罪恶的子弹,能够射穿将军的躯体,却不能够毁灭将军的精神。一夫之志尚不可夺,何况四万万众之志乎?所吊者国之殇而所彰扬者国之魂,其笔重矣!其旨大矣!

全诗以戴安澜将军率部人缅抗日为题材,以缅南东瓜之战、缅中棠吉之战以及缅北遭遇伏击、不幸牺牲为线索,歌颂了戴安澜将军的抗日伟绩和反侵略的英雄气概。为了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献身,长歌当哭,英名永存。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作者: 毛泽东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
56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