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

唐代  ·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岁暮》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年底,吐蕃攻陷蜀郡西北的松州、维州、保州,时杜甫欲下江东。拟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此诗或作于离梓之前,或作于抵阆之后。

《岁暮》翻译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时当岁未远在天涯作客,边境上还在苦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吐蕃的烟尘侵入雪岭,备战的鼓角震动着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人世间时时处处都在流血,朝廷上有谁敢于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为救时危我怎敢惜于一死?仕途寂寞的我亦难免壮心勃动!

《岁暮》注释

1
岁暮: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底。
2
远为客:指杜甫自己远为客。
3
边隅:边疆地区,指被吐蕃扰袭或攻陷的陇蜀一带。
4
雪岭:即雪山,在今四川松潘县南雪栏山。
5
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6
日:日日,天天。
7
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
8
敢:岂敢,何敢。
9
爱:吝惜。

《岁暮》赏析

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首联“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由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颈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

尾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岁暮》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
1339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