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转蓬离本根)

汉代  ·  曹植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何意回飇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杂诗》翻译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飞蓬离开了自己的本根,飘飘扬扬,逝散随风。
何意回飇举,吹我入云中。
谁料想暴风动地而起,霍然间把它吹入了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高远的天路漫无边际,哪里才是路途的尽处?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
像飞蓬一样流转的游子,从戎在远方,尽职尽忠。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
粗布的短衣遮不全受冻的身体,三餐全靠薇藿来充饥。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撇开这些不说也罢,沉忧的心绪让人老态龙钟。

《杂诗》注释

1
转蓬:即飞蓬,菊科植物,秋季时能随风飞起。大旋风。尽头。效命。遮掩身体。野生羊齿类植物,叶尖端为旋涡状,可食。
2
藿:豆叶。抛开。
3
复道:再说。

《杂诗》赏析

前六句写转蓬。转蓬,又名飞蓬,是一种菊科植物,蓬花如球,遇风辄起,随风旋转,故而得名。“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二句便生动地刻画出转蓬的这一特征。从随风飘摇又引出三、四二句:“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描写转蓬蓦然被一阵旋风卷入高空的情形。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隐喻了作者迁悲叹身世的话,那么这两句从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从“何意”所流露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已然不难看出在转蓬的遭遇中,融合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寄予了他对命运不能自主的嗟叹。接下来的二句:“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更显然是借对天路高远无极、转蓬漂泊无定的悲叹,抒发作者对前途的迷惑和茫然。以上六句,句句写转蓬,句句隐喻作者自己,喻体和本体结合得十分紧密。

“类此游客子”一句,由转蓬自然过渡到游客子,接着便展开了对这一形象的具体描绘。“捐躯远从戎”,是或他们怀着为国捐躯的壮志与热情,背井离乡,从军远戍;然而他们的遭遇又是如何呢?“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可叹粗毛布衣尚不足以蔽体,野菜豆叶竟难以充饥。这一勇敢爱国而又遭逢悲惨的游客子形象何尝不是作者的自喻?曹植一心建功立业,无奈屡遭挫折,不仅壮志难酬,而且生活也陷于困境。他虽身为王爵,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转封东阿王谢表》)。这样一个遭遇用饥寒交迫、捐躯从戎的游子来作比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此一来,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用转蓬比喻游子,而实际上,作为转蓬本体的游子同时又是作者的喻体。作者正是通过转蓬与游子这双重比喻,分别表现了自然任人摆布的可悲命运和衣食不充的困乏处境。将比兴手法运用得如此灵活巧妙,是曹植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诗的最后二句“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借用乐府诗的套语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沉痛忧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从而在低回伤惨的气氛中结束了全诗。

这首诗主要是作者托物喻怀,但作品的客观意义却不仅限于此。通过诗中对游子的描写,一方面反应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离乱时代的社会全貌。这就不仅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且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认识价值。

《杂诗》作者: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是建安时期最有才华的诗人。早期很受其父的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因而受到其兄曹丕的嫉恨。曹丕即位后,曹植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与迫害,几次被贬爵移封。曹丕死,曹叡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在困顿苦闷中死去,年仅四十一岁。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对于建功立业的热烈…
51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