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鲁共公择言
梁王魏婴1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2举觞3。鲁君兴,避席4择言曰:“昔者,帝女5令仪狄6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7,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8,易牙9乃煎熬燔灸,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10,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11登强台12而望崩山13,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14,仪狄之酒以;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15,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16,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1江者2,其3剑自4舟中坠5于6水。遽7契8其舟,曰:“是9吾10剑之11所从坠1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13之14。舟已行矣15,而16剑不行,求剑若17此18,不亦惑乎19!
叶公好龙
叶公1子高2好龙,钩3以写4龙,凿5以写龙,屋室雕文6以7写龙。于是天龙闻8而下之9,窥10头于牖11,施12尾于堂1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14,失其魂魄,五色无主15。是16叶公非好17龙也,好夫18似龙而非龙者也。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而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归,谓4而人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长矣!”而子趋6而往7视之,苗则槁8矣。天下之9不助苗长者寡10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1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2无益13,而又害之。
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1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2。方3拔一根,猴不胜4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学弈
弈秋1,通国2之3善4弈者也。使5弈秋诲6二人弈,其7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8;一人虽听之9,一心以为10有鸿鹄11将至12,思援13弓缴而射之14。虽与之俱学15,弗若之矣16。为是其智弗若与17?曰:非然也。
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1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2一字,不可牵强暗记3,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4”。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5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6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7。
心既到矣8,眼口岂9不到乎10?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1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2能克3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4而且恃5多能6,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7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8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9曰:“子之愚甚10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1与虞人2期3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4,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5乎始强。
问说
君子1之学必好2问。问与学,相辅3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4疑,非问无以5广识6;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7;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8,其9奚10决11焉12?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13有道而正14”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15,所谓交相问难16,审17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18,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19,妄以臆20度21。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2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23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24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25可以问不肖26,而老可以问27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28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董行成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1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2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3承伏。人问何以4知之5。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1远2看友人疾,值3胡4贼攻郡,友人语5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6。”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7吾8去,败义以求生9,岂荀巨伯所行邪10?”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11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12,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13。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1好2弋3,使烛邹4主5鸟而亡6之。公怒,诏7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8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9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10士11,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1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2供帐3,大为具4待5。咏将6去,准送之郊7,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8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1,赐2其舍人3卮4酒,舍人相谓5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6为蛇7,先成8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9酒且10饮之,乃11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12:“蛇固无足13,子安能为之足14?”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5。
童趣
余1忆2童稚3时,能张目4对5日,明察秋毫6,见藐小之物7必细8察其纹理9,故10时有物外11之趣。
夏蚊成12雷,私拟13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14或15千或百,果16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17。又留蚊于素帐18中,徐喷以烟19,使20之冲烟而21飞鸣,作22青云白鹤观23,果如鹤唳24云端,为之25怡然26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27,以虫蚁为兽,以土砾28凸者为丘,凹者为壑29,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0。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31正浓,忽有庞然大物32,拔山倒树而来,盖33一癞虾蟆3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35所吞。余年幼,方出神36,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37数十38,驱39之40别院。
外科医生
有医者,自称善1外科。一裨将2阵回3,中4流矢5,深入膜6,延使治7。乃持8并州9剪,剪去矢管10,跪而请酬11。裨将曰:“镞在膜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之事,不意并责我。”裨将曰:“呜呼,世直12有如是欺诈之徒。”
《论语》十二章
子1曰:“学而时习2之,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5乎?”《学而》
曾子曰:“吾6日7三省8吾身:为人谋9而不忠10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1乎?传12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13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4,四十而不惑15,五十而知天命16,六十而耳顺17,七十而从心所欲18,不逾矩19。”《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0,思而不学则殆21。”《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22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23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24者25不如好26之者,好之者不如乐27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28,曲肱29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30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1。择其善者32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33曰:“逝34者如斯35夫36,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37可夺38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39,切问而近思40,仁41在其中矣。”《子张》
张助斫李树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1,中有土,因2植种,以余浆3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4令我目愈5,谢以一豚6。“目痛小疾,亦行自愈7。众犬吠声8,盲者得9视,远近翕赫10,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11。间12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13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