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

宋代  ·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创作背景

据《挥麈后录》记米芾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晚益豪放,不拘绳检,风神萧散。文如其人,他的词写得清新韶秀,飘逸绝尘。他与苏东坡是同时代人,多所交往。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名噪一时。他继之而作,别出机杼,亦不失为佳篇。

《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翻译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平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注释

1
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
2
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
3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4
兴况:情趣,意趣。
5
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
6
醽醁:古代的一种美酒。
7
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
8
金瓯:酒杯的美称。瓯,杯子。
9
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
10
欹:斜倚着,斜靠。

《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赏析

苏东坡中秋词开门见山发出奇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

上片提笔两句“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呜叫,也是一种触发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为了突出“砧声”,增强秋的感觉,属倒装句,写词人先是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才觉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也是先听到蟋蟀鸣叫,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进入高秋季节。这两句着重写作者的直觉。接着两句“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名句,从此“见落叶而悲秋”便成为文人的一种传统心态。米芾一反宋玉伤感秋景的幽雅,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拗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会给人带来秋意,所以词人说,让酒杯里的好酒,把凄凉的情调收起来,就会感觉到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上片结句,“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过片换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写词人要把他胸中的忧思,用富有情韵的笛声抒发出来。接着“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二句,承上述忧伤意脉,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来一番吃酒浇愁的情致。下面“可爱一天风物”三句,则是写词人面对诱人的风物,并不是惬心地去欣赏,而是倚遍栏干在深思。最终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样的结论。“宇宙若萍浮”,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词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是词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学之后的付诸行动,即要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 “明朝散发弄扁舟”,而远离污浊的人世,去隐没江湖之中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正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基础。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

米芾这首中秋词通篇都是抒写自己心灵的感受,因此,写得清空而不质实,开头泛写秋声,蟋蟀之声当然随时可闻,而砧声就未必响于中秋夜了。他如此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秋意感受罢了。接着词人写“我来对景”时感情上的折腾,也是虚写。词人在赏月。也只是着重写“横玉笛”的雅兴,“倒金瓯”的豪情,“倚栏干”的遐思,也都是个人内心的感受。写景也非实写,“清时良夜”“可爱一天风物”都是采用一种很概括的写法,结句“欹枕卧江流”更是意想中的境界,整个词境如空中之色。镜中之像,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特有的风格。

《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作者: 米芾

米芾
米芾(1051-1107?)一名黼,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襄阳(今湖北襄樊),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徽宗时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所行多违世异俗,也称「米颠」、「米襄阳」。善画山水,自成一家,人谓「米氏云山」。书法得王献之笔意,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大观元年卒,年五十…
24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