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呈馆中诸公

明代  ·  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清明呈馆中诸公》创作背景

诗人高启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京与宋濂等人编修《元史》始成,其正值清明时节,诗人与翰林同官唱和玩乐,写下了这首诗。 

《清明呈馆中诸公》翻译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一树树杨柳披拂着新火的轻烟,沿随着官墙透迤蜿蜒;杏仁麦粥香气溢散,家家户户互相馈送,一片腾欢。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深深怀念。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看那卞壶祠边春草迷乱,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铺满。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幸亏还有馆中诸公共同作伴,不妨打来美酒痛醉一番。

《清明呈馆中诸公》注释

1
新烟:古时风俗,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火冷食,次日重新生火,故曰新烟。
2
禁垣:皇宫的围墙。
3
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4
白下:南京的别称。
5
卞侯:卞侯即晋朝的卞壶。他曾任尚书令,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6
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7
待诏:明代翰林院所设官职,主管文件奏疏。此指修史。
8
京华:即京都。

《清明呈馆中诸公》赏析

这首清明诗当作于洪武二年(1369)至三年,诗人修《元史》时。这时的诗人,青云直上,春风得意,对于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因而心情是美好的,笔调是欢快的。

首联“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官墙外的垂柳,丝丝弄碧,新烟萦绕;人家所精心制作的杏酪,散发出阵阵的芳香。这风光节无不在告诉作者清明节的到来,自然也会唤起他往岁在家乡与家人共度佳节的种种回忆。这一来,客居青山环绕的京师金陵的作者,自然便思念起家乡来了。

颔联“清明无客不思家”,既曰“无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内。不过,全诗直接抒写思家之情语,仅此一句,其余则着力描写最物,如垂柳、杏酪、青山、芳草、落花等,可谓色彩缤纷,明丽如画,甚至有画所难到者。但这一切,似并未使作者陶醉,从而消释其思家之情,相反地,见景生情,反而更衬托、引发了他的思乡情。

颈联“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五、六两句,意更深曲复杂。迷芳草,芳草萋萋,一片凄迷,而作者偏又以芳草与卞侯墓并置,以落花与莫愁女映照,似更富有富贵难久持,盛时难长留的感慨。

尾联“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幸而有几位同院的故友,可与沽酒共饮,一醉京华。其意正是针对暗含于上述节物风光描写中的寡欢、不幸心情而言,而“醉京华”之“醉”,也是为了谴闷宽怀而醉,而非缘欢快而取醉。

这首诗以喜衬悲,以醉解愁,而诗人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内心活动,曲折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其笔力之锐入快出,脉络之明接暗转,兴酣落墨,舒卷自如,不愧为首开大雅的“一代诗宗”。

《清明呈馆中诸公》作者: 高启

高启
高启(1336-1374),祖籍开封家于山阴,避地吴中,「吴中四杰」之一,比拟「初唐四杰」。做过张士诚幕僚。朱元璋下诏征他修《元史》。擢为户部侍郞,辞而不受。1373年,苏州知府在张士诚宫址建府治,高启写《上梁文》,词犯朱元璋大忌,被腰斩,卒年仅三十九岁。
3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