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唐代  ·  白居易

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时在长安左拾遗任上。好友王质夫归隐告别,白居易以诗相送。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翻译

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我曾经在秦岭主要山脉之一的太白峰下居住,多次携好友去仙游寺游玩。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黑河水清澈的时候可以看到水潭的底部,仙游寺的洞门上面盘旋一片白云。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在森林里焚烧红色落叶热酒畅饮,扫去石头上青色苔藓好题字写诗。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唉,我真为自已不能再游佳境而深感懊恼,君能够在菊花盛开的九月高秋归去而让我非常羡慕。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注释

1
太白峰:秦岭主要山脉之一,长安八景之一。
2
黑水:即仙游寺附近的黑河水。
3
澄:水静而清 。
4
石上题诗扫绿苔:意谓要在石头上题诗,先得把石上的绿苔扫干净。
5
羡:羡慕。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赏析

这是一首忆旧之作。首联二句先点出旧游地点:太白峰、 仙游寺。开头用一“曾”字表时间的回溯。诗人的思绪一下就飞回过去那令人留恋的岁月。首句的“住”及次句的“数到”都显示出诗人对太白峰、仙游寺的感情非同一般;不仅多次游赏,有时还要住下。这同时也就为后文张本,给诗人对旧游的神往做了铺垫。

颔联、颈联四句是本诗的精华,集中写了仙游寺的胜境及诗人与其好友陶然其间的快意豪情。“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这是多么优美的对句!对仗之工,自不必说。这两句的出色之处是诗人写景着眼于变化,使得本来静止的景物生出了动意;诗句所包容的景致已不局限于一时所见,这自然就扩展并加深了审美内容。黑水一潭、白云锁洞大约是这两处景的常见状态,潭底和洞门怕是难得一睹的。但黑水也有澄时,白云终有破处。诗人碰到这种机会,是要假以时日的。这不仅与前面的“住”、“数到”暗中呼应,也使景色顿显新奇。一石数鸟,这种不同凡响的描绘手法显露了大诗人的卓越才华。

接下来,“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又是一副工对。这两句重在抒情。佳景当前,须饮酒赋诗助其雅兴。烧林间红叶以暖酒,扫石上绿苔而题诗,自然是别有一番野趣。诗人们的豪情逸兴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人间情谊的享受都充分流露于字里行间了,至此诗的感情达到高潮。这虽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但诗人的整个身心显然已超越了时空限制,如临其境了。然而,这一切终究已成过去,当诗人的意识重新回到现实的时候,必然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这就逼出了尾联两句“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前一句是写自己旧地再难重游的满怀惆怅,后一句则写对朋友能回到那里的由衷羡慕。两句合成,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旧游之地的深深怀恋。白居易的写景诗极注重色彩美的表现。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名句,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着色鲜丽的风景画一般。这首诗也是这样。试看三、四、五、六句的描写,每句中都突出一种颜色。黑、白、红、绿,色调鲜明,对比强烈。这还只是直接写出的颜色,至如碧澄的潭水,黝深的山洞,苍郁的林木,青青的石板等,也无不有其特定的颜色。读者须以自己的想象补充之,方能在印象中完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
2656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