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宋代  ·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李好古一直少年有大志,但无报国的机会。其《碎锦词》中就有好几首怀古伤今的词。这首词是作者路过扬州时,面对扬州屡遭破坏的历史事实,缩写的伤感惆怅之作。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翻译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几度兴亡?波涛冲刷着岸边白色如霜的遗骨,仿佛述说着往日的沧桑。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徒感慨、空悲凉。英雄少年要杀敌立功、扫荡沙场。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要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无法到达。船过维扬,只有满怀惆怅,遥遥远望。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注释

1
平沙:这里指岸边平坦的沙地。
2
浅草:短草。
3
茫茫:遥远貌。
4
几:几度。
5
骨如霜:色自如霜的遗骨。
6
底事:何事。
7
谩:徒然。
8
伏:制服。
9
中行:指汉文帝的宦官中行说(Zhōngháng Yuè),后投降匈奴,力劝单于侵犯长安。此指南宋的投降派。
10
馘: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11
名王:指金兵的统帅。
12
沙场:战场。
13
击楫中流:用祖逖北伐的故事。
14
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
15
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
16
维扬:即扬州。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赏析

这首《江城子》是词人途经扬州时所作。上片寓情于景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下片抒写自己少年即有金戈荡寇的雄心壮志,然而报国无门,只能“空怅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上片“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句意即广袤无垠的原野上,浅草已经郁郁葱葱。前路渺渺,融注了几多历史兴亡之慨。“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昨夜惊涛拍岸,岸边的崖石被水流日夜冲刷色如秋霜。千古英雄已经成了心底永久的回忆。此时,伫立潮头,心中此起彼伏,漫过了无尽的悲凉。结句抒发了词人抚今追昔的兴亡之感,意境宏阔,足以引人陷入深深的思考颇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之浩叹。

下片“少年有意伏中行,截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左耳用以计数献功。文中指杀敌立功,我少年时代便已有了从军报国的志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杀敌立功,横扫沙场。我也曾像祖逖一样击楫中流、泣下沾襟立下了豪壮的誓言。"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治安指治国安邦的大计。西汉政治家贾谊曾向汉文帝进献著名的《治安策》双阙此指代朝廷原意为阜宫门前两边标志性的楼观。结句骤然转笔:我纵有治国安邦的大计进献朝廷,然而奸臣当道皇宫远远相隔,又能如何呢?我只能空自怅惘,空怀忧愤之情走过维扬。“空怅望”绾合开篇的“路茫茫,几兴亡”点明全篇的主旨。

这首小词质朴无华言简意明风格沉郁苍凉。“目尽青天怀今古”短短几十个字写尽了爱国心、耿耿意,实际上也是词人一生的缩影。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作者: 李好古

李好古,南宋词人。生平不详。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根据他写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自述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少年有大志,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大约30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又据其《酹江月》:“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可知他中年以后仍然不得意,到处流浪。
12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