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二十四则·沈著

唐代  ·  司空图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诗品二十四则·沈著》翻译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书信不来,亲人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我想念的游子并不遥远,好像依然相处互慰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海风吹送着碧云,明月掩映着沙洲。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这时作家如能写出佳句,就会显现那沉着的妙境。

《诗品二十四则·沈著》注释

1
野屋:朴陋的小屋。
2
独:孤独。
3
闻:听。
4
鸿雁:指书信。
5
之子:亲人。
6
思:想念。
7
渚:沙洲。

《诗品二十四则·沈著》赏析

此诗前八句的关键词在“所思”二字。绿杉扶疏,又有野屋数间,又当落日时分,空气清新。一人脱去头巾独步在此荒郊野外,只有鸟叫声不时传来。王籍《人若耶溪》诗有“蝉噪林逾静”之语,此处之鸟声,非是喧闹的象征反衬其幽静。无车马之喧嚣,无人声之鼎沸。把“所思”的环境布置得极“幽”极“静”,这脱巾独步之人,自有一种超脱凡俗的气概,本应机心远遁,万念俱息,”却因不见传书之鸿雁而“之子远行”。孙联奎《诗品臆说》云:“曰之子,则其人必非寻常人物,必非泛泛交情。”如此极幽极静之所,如此极闲极佳之时,正是可驰骋想象之境。而所思之原因则在于“鸿雁不来,之子远行”使思虑深沉。“所思不远,若为平生”二句孙联奎谓是思之近,思之切之意。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二: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因心心相印,故虽之子远行而仍如同往常。后四句承上八句时间景物承前四句,结尾二句承中四句。第二句云“落日”第十句云“夜月”时间上是相承的。风吹云散,沙洲之上明月普照,似乎豁然开朗。

结尾二句岐义较多。孙联奎云:“有佳意,必有佳语,所谓词由意生也。佳语而有大河横阻斯语无泛设。句句字字皆沉著矣。杨廷芝云:“人之佳语,如有此妙境,而大河前横,举目可得,随在皆然矣。”祖保泉先生则认为:“此处大河特指印度恒河。也即用佛教“恒河沙数”之典,意为众多。笔者留意司空图曾多次用过“大河”一词均指黄河。他一生主要生活于黄河边而且《二十四诗品》成书之地不外平虞乡王官谷或陕西华阴其女婿姚频家均位于黄河边。

全诗意境平静、稳重、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对人对事一种生活态度。

 

《诗品二十四则·沈著》作者: 司空图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197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