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唐代  ·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咏怀古迹五首》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咏怀古迹五首》翻译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咏怀古迹五首》注释

1
蜀主:指刘备。
2
崩:去世。
3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4
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5
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6
武侯:丞相。
7
同:共同。

《咏怀古迹五首》赏析

这是组诗的第四首,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泰州游先主庙时所作。诗人借文条与诸葛亮和谐的君臣关系来寄托理想,抒发感慨。

首联写刘备意图进攻东吴,后在永安宫驾崩,刘备攻打东吴时曾到达过三峡,驾崩时也是在白帝城的永安宫“蜀主”指三国时期的刘备“窥吴”是说刘备曾经对东吴有所企围。

领联写以前可能出现过的场景现在却难寻影踪。想象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维帜仍然在空山里要扬。在荒郊野寺很难再寻找到当年的水安宫。"玉最"在这里指的是永安宫,其字下原有注:段今为卧龙寺。庙在官东"诗人想象着当年蜀汉大军进攻东吴时军旗在空山里时风招展的情景,一定非常的壮观,但是现在,当时盛极一时的永安宫也被漂没在了荒郊野外,难以寻找到关于过去的一点影踪。这种今昔对比,不禁流露出一种世事变迁,情随世迁的感慨。

颈联写古庙有水越筑堡话息这里每连年节伏察、腊祭都会有村翁来祭祀。"古庙”指美州文各的店。时时堵许。当时称重一方的刘务。理如今他庙字里的水料松树上却是水镇在上营巢,颇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每年的三伏、腊月都会有村前来祭祀。"伏腊”指古代伏祭腊祭之日伏在夏六月,腊在冬十二月。这两句说明村民的祭祀一直没有废除。

尾联写刘备与诸葛亮君臣情分深厚,刘备的庙字和诸葛武侯的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生前是君臣一体情分深厚,死后的架把也相同。诸葛亮曾被封为武乡侯,他的祠庙在先主庙的西边,就像顾哀所说的“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诗人借诸葛亮与刘备生前一体的亲密关系,寄子了自己境遇的苦问。同时也体现出了诗人对那种君臣相得,共同治理天下的体式的羡草之情。

这首诗凭吊蜀汉先主庙而咏叹刘备,推崇刘备与诸葛亮的和谐的君臣关系。可见诗人羡慕那种君臣相得,共同治理天下的政治体式,但是对于古迹的消断,诗人抒发了无限的感慨。寄子了自己境遇的苦闷,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鲜明,浦起龙《读社心解》说它:”一一隐空山殿字神理如是"

《咏怀古迹五首》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
1339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