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瀚海飘流燕

清代  ·  梁启超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创作背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往日本。由于清廷追捕,不敢回国。海外流浪,著书撰文,仍念念不忘变法,念念不忘支持变法的光绪和参与变法的友人。九年之后,即1907年丁未年,梁启超曾回国。此时正是清廷灭亡前夕,局势愈加险恶。慈禧把持朝政,光绪幽禁宫中,反对清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梁启超对光绪很是留恋,整个维新运动都企图依赖一个皇帝实行。现在事无可为,梁启超于次年,即1908年,又再东渡日本。这一首词,便是再东渡日本之后,写给上海的维新运动参加者的。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翻译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丁未年五月回国,立刻东渡日本,又写给在上海的子女。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大海渺茫燕子飞来,忽然回来,依稀难认,哪是旧家庭院。只有旧时花间伴侣尚在,一行燕子毛羽参差燕尾如剪。互相面对,正夕阳西下凄凉哀怨。想倾诉那特异的忧愁又无处可诉,算起兴亡事,已是司空见惯。哪忍心抛却,眼泪如线流不断。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老巢好像最使人留恋。最多情,要含泥粘巢却又坠,落下片片含泥。我自愿辛勤劳苦衔泥来补,可又爱惜落花那新泥尚软。又担心,重帘不卷。十二曲栏杆尚在可春光寂寞,远隔那蓬莱山,到哪里去窥见人面?不要再问,那愁恨的深和浅。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注释

1
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越九年(丁未)归国,其时国事日非。次年(1908)再度东渡,是年光绪帝病死。
2
瀚海:浩瀚的海。
3
俦:同辈之人。
4
差池双剪:燕尾如剪。
5
断红:指落花。
6
十二曲阑:《阑通栏》。
7
蓬山:即蓬莱,神山名。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赏析

戊戍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九年的梁启超一度回上海,见国事亦不可为,次年再度东渡。该词即写于他回国期间。词人借燕立意,人燕合写,虚实相间,以境生象外之语,抒低回幽愤之情,具有较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

上片“年时芳俦”至“泪如线”写当年变法同伴如同“差池双剪”的燕子。“相对向”三句。借燕子相逢时之情景,写作者与“沪上诸子”久别重逢时的无穷感慨以及目睹国已不国的“奇愁”深恨。

下片以“故巢”表达对归来燕即故人的留恋,反衬词人自己对故园的眷恋。无情之物尚且如此,有情之人自不必言,下面词人反复申诉有心修年"故量”而犹疑不决,语意双关。“落泥片片”暗喻百日维新的功败垂成;“断红犹软”以落花还没有完全枯萎。比喻一起变法维新的志士同仁尚在,救国济世的希望还有。"又生恐重帘不赛”是比喻感禧太后还在垂帘听政。“十二曲阑”三句是暗示支持变法的光绪被禁闭在瀛台,无法与之见面。“休更问,恨深浅”国家到了这种地步,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作者在绝望之余,只好再度漂洋出海。

作者为近代史的直接参与者。用词来记述那段云谲波诡的历史,其情感之真切,意蕴之浑厚,自非他人可望其项背。我们不妨将梁启超的这句名言。当作他爱国主义的心灵写照。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作者: 梁启超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今广东新会人。维新变法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逃亡至国外。
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