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口夜泊别友人

明代  ·  李梦阳

黄鹤楼前日欲低,汉阳城树乱乌啼。

孤舟夜泊东游客,恨杀长江不向西。

《夏口夜泊别友人》创作背景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李梦阳起为江西提学副使,赴任途经汉口,在夏口离别友人时,有感而作,写下了这首诗。

《夏口夜泊别友人》翻译

黄鹤楼前日欲低,汉阳城树乱乌啼。
黄楼前夕阳将要落下,汉阳城的树上落满纷纷鸣叫的乌鸦。
孤舟夜泊东游客,恨杀长江不向西。
孤独的小船载着东游的友人在夜晚的渡口停泊,怨恨那滚滚的长江水不向西流去。

《夏口夜泊别友人》注释

1
日欲低:太阳快要落山。欲,将要,快要。
2
乌啼:乌鸦叫。
3
孤舟:孤独的小船。
4
恨杀:怨恨。

《夏口夜泊别友人》赏析

前两句紧扣题目,点出夏口最富代表性的两个地方。一个是“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现在楼已修复,可供游人登览。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二是“汉阳城”,在汉水下游南岸,长江以北,与武昌相对望。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中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的名句。那黄鹤楼前低垂的落日,黯淡的余光,汉阳城树上晚归的栖鸦和互相呼唤寻找归宿的叫声,组成了略带凄凉的暮景。正是在这样一种情景和气氛中,诗人要告别友人,远离家乡到异地,流露出了感伤的感情。

第三句写自己要顺长江而下,远出东游。诗中虽然没有写到与友人告别,但“孤舟夜泊”四字中,已经包含了告别,只是没有把具体经过写出来,这正是它的含蓄、精练处。而且,“孤”字与“东游客”相连,不仅表现出离开友人后的孤独的心情,而且进一步写出了思乡的意思。诗人是甘肃庆阳人,到夏口已经是做客他乡了,如今不但不能归去,反而还要继续顺江东游。此时,“孤舟夜泊”,强烈的乡思不禁从心底陡然生起。于是,诗情发展至此,有力地逼出了。

末句诗人此刻是多么想乘着这江水,回舟向自己的家乡西北而去,然而那无情的长江之水却在一点不顾地向东流去,与诗人的意愿正好相反。这一句的想象十分奇特、大胆,看来不合情理,有谁能叫长江向西倒流。但它十分真切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强烈心愿,又入人意中,觉得合情合理。这种奇特、大胆的想象,使得结句具有指麾山川、力挽狂澜的豪迈笔力,也使全诗在一片黯然神伤的送别和愁苦的思乡情绪中,平添了雄豪的气概,读来感奋人心,这在众多的送别和思乡的诗歌中,具有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全诗情真意挚,语句新颖奇特。

《夏口夜泊别友人》作者: 李梦阳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出身寒微。弘治七年(1494)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他嫉恶如仇,曾因草疏奏章弹劾宦官刘瑾而入狱。李梦阳鉴于台阁体诗文千篇一律的弊端,决心倡导复古以改变不良文风。他是前七子的领袖,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在当时影响颇大。但他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寻求创新。在他与何景明的辩论中,意气用…
12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