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楼

唐代  ·  杜甫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东楼》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冬之际登秦州城东楼所作,东楼的位置在秦州城东门上,因此东来西往的人,都必须从这座楼下经过。诗人抓住东楼的这一特点,从对过此楼而西的将士、使节命运的关切中,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忧虑。

《东楼》翻译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
走上那万里迢迢的沙漠之路,西行的人们都要经过这座城门。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一次次的出征啊,只是增添着新死者的尸骨,却不见旧死者返回灵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
楼的檐角凌风翘起,多么高寒;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一片昏暗。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城门下又有驿使喧呼而过,该是西行远途与吐蕃和谈。

《东楼》注释

1
流沙:沙漠。指吐蕃所居之地。
2
但:只。
3
征魂:指出征战士的灵魂。
4
临风迥:高高地迎风凌空而起。
5
昏:昏暗。
6
声:这里指驿使的传呼声。
7
驿使:信使,出往外域的使节。
8
节:使节。

《东楼》赏析

首联“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这两句写东楼的位置,是全诗关键所在。正因为西行去万里流沙道者必须经过此门,所以东楼这一普通建筑,才与历史、现实、战争、使节联系在一起。诗人登楼远视俯瞰,战士们从东楼出发踏上征途,路途遥远而艰辛,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

颔联“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这两句写战争、写过去。 “新战骨”说“但添”“旧征魂”说“不返”,可见将士有去无回,而且即使死了也于事无补。此二句写得十分悲惨。多年的征战,使得无数将士献身沙场,横尸荒野,何曾见到他们魂返故园?而今战场又添新战骨,更叫人感到凄凉冷落。这两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至极,表明了诗人对出征在外的战士的担忧和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慨。

颈联“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承接首联仍然写楼,不同的是首联只写了东楼的位置,描绘的是远景,这两句却写到了东楼的本身,描绘的是近景。“楼角临风迥”,这句写“楼角”,高昂凌风,是多么的高寒;“城阴带水昏”,这句写“城阴”,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低下阴森,一片昏暗,两者构成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让人感觉战乱的凄惨。这两句描写在沧桑变幻城头依旧的背后,令人觉得这座东楼既是历史的见证,照应了颔联对战争的感慨,又是生死莫测的不幸之门,从而引起了尾联,使节出国和谈,但是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是不能预料。

尾联“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承接颈联,再写人事。前两句写的是历史上的战争,这两句写的是现实的使节;前两句虚摹,这两句实写。这几句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过去的将士多半是有去无回,而现在的使节频繁派出,对即将爆发的战争依旧没有遏制作用,不久以后仍将有大批将士如往日一样,去作战送死,表现了战争的无情。

这首诗是杜甫的后期作品,诗人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描绘了在秦州城东楼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对将士的担忧之情。

《东楼》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
1339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