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年残秋偶作

近代  ·  鲁迅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亥年残秋偶作》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5年12月5日,是作者鲁迅赠与好友许寿裳的。许寿裳在1936年的《怀旧》中记载了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他说:“去年我备了一张宣纸,请他(鲁迅)写些旧作,不拘文言或白话,到今年七月一日,我们见面,他说去年的纸,已经写就,时正病卧在床,便命景宋检出结我,是一首《亥年残秋偶作》。”

《亥年残秋偶作》翻译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我已惊骇这肃杀寒秋来临大地,怎敢违心地用笔去赞美春天的温煦呢?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我置身于广漠的人世间百感交集,在华北危急之秋大批官员竟然纷纷逃离。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衰年欲隐居江湖却无以生息,梦里欲上天却由云空坠落浑身寒栗。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倾听鸡鸣偏是寂然无声,起身望天只见星斗已呈横斜(天快亮样子)。

《亥年残秋偶作》注释

1
秋肃:秋天的肃杀之气,使草木凋零。
2
春温:春天的温暖。
3
尘海:广大的人世。
4
苍茫:广远迷茫。
5
沉百感:沉指深沉,言百感交集。
6
金风:秋风。
7
走千官:无数官员在逃跑,指国民政府的大批文武官员从河北省撤走。
8
菰蒲:菰、蒲,都是水草。菰蒲尽,表示老了无处可归。
9
空云:空中云里,高处不胜寒,所以感到齿发寒冷。
10
竦听:伸直身子倾听。
11
荒鸡:夜里啼的鸡。
12
阒寂:静寂。
13
星斗:指北斗七星。
14
阑干:横斜的样子。

《亥年残秋偶作》赏析

题目“残秋”二字,即是节令的写实,也是时局的象征,饱含苍凉意味。

诗的正文,紧扣题意写景抒情。首联“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一语双关,既概括了节令和时局的肃杀、严峻气氛,又表露出忧郁的情怀。这和鲁迅一贯不媚悦权势,正视现实黑暗,以“枭鸣”报告“大不吉利的事”的态度是一致的。首句“曾惊”一词,含有不自今年始的意思,他曾写过“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等“惊秋”诗句。

颔联、颈联四句具体写“残秋”情景。颔联“尘海苍茫沈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此联半是抒情半是叙事。诗句中的“沈百感”,与杜甫“抚事煎百虑”的诗意相近。“金风”句愤怒指斥了南京政府将几十万中央军撤离河北的罪行。其中“走千官”一语,是反其意活用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玉阶仙仗拥千官”;岑诗是赞群臣早朝的盛况,鲁迅将“拥千官”改换一字,讽刺意味十足。颈联“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进一步抒发心境之忧。此联驰骋想像,以上下求索而不可得,比喻时局极为艰险。这是鲁迅所写诗句‘‘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等寓意的相承和发展。

尾联“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首句是反其意用晋朝人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形容国统区万马齐喑的状况。这是鲁迅的亲身感受:“周围像死一般寂静”,“邻人十去其六七,入夜阒寂,如居乡村。”与去年“中夜鸡鸣”的气氛和心境不同。次句忽转“亮色”,表现了作者鲁迅对中国前景的乐观预见,因为他深信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这首诗即充满对国破民艰的忧郁,又含有对未来的希望,可喻为现代“离骚”。其艺术技巧也十分精湛,比喻、借代、对仗等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用字的精当传神,“惊”“沉”“走”“尽”“偏”等词,都是富有情采的“诗眼”。此外,平仄既守格律又不拘泥格律。

《亥年残秋偶作》作者: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1906年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翻译、介绍…
10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