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秋风夜渡河

唐代  ·  王昌龄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翻译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注释

1
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
2
遥见:远远地看见。
3
鞴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鞲。鞴,用革制成,射箭的时候用来束衣袖。
4
宿:露宿。
5
翻:反而。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赏析

此诗在《乐府诗集》中题作“塞下曲”,这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首联“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雁门”是唐代边防重地,在今天的山西省代县西北。两句意为:将士们远离故土,来到边关,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渡河扎营。首联写景,渲染了边境不安的气氛,将士们夜间渡河扎营,其为保家卫国而不辞艰辛的形象瞬间便凸现出来。

颔联“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鞴马”,装备车马,“鞴”指把鞍辔等套在马上。句意为:远远的能看到敌人在操练军队,即使是在风寒霜重的夜晚宿营,将士们也得整装戒备,严阵以待。此联写出了边境紧张的局势,将士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战来犯之敌。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部队,更是一支训练有素特别能战斗的边防部队,朝廷应该倚重他们,给予他们以支持和鼓励。

颈联“分兵五道去”一句,原指汉宣帝时田广明等五将军奉诏同时出兵讨伐匈奴一事。据《汉书·匈奴传》载,宣帝本始二年(前72),遣御史大夫田广明等五将军分别自西河、张掖、云中、酒泉、五原同时出兵伐击匈奴。此句借用典故描写边防将士为保境安民四处转战,分兵出击,英勇打击来犯之敌,使边境得以安宁。“孤军百战场”一句,是咏叹汉将李陵兵败被俘一事。《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李陵率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骑兵数万相遇,射杀千余人,后行又经数场搏战,一日数十合,苦战多日,寡不敌众,战败投降。汉武帝得知此事,不细论此中曲直,斩杀了李陵一家老小。此句借李陵故事写出了边疆将士虽以身许国,奋勇杀敌,却免不了蒙冤受曲,给家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尾联“功多翻下狱”一句,是指汉云中太守魏尚有功反遭下狱一事。《汉书·张冯汲郑传》记载,魏尚为云中太守,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敢近塞。“虏尝一入,尚帅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后来魏尚上报战功,因虏首差六级,被削爵下狱。此句揭示了唐王朝政府对边疆将士有功不赏,反而定罪下狱的令人心寒的做法。“翻”是反而的意思。“士卒但心伤”一句,“但”是只有的意思。目睹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戍边将士们隐愤难平,只有暗自伤心。

诗中前四句对胡地秋寒、部队宿营场面的描写颇有悲凉慷慨之气,正是有了这四句的蓄势,才使得后面的转战愈显艰苦,有功获罪让人更感不平。全诗叙事议论,皆有所指,极大地增强了这首诗的说服力,寄寓着作者对边疆爱国将士深深的同情和对朝廷是非不分,赏罚不公,有功不赏的强烈不满,读来颇为震撼人心,让天下英雄为之含悲,使天下壮士为之流泪。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作者: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
19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