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

唐代  ·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腊日》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至德二年(757),杜甫时任左拾遗。写此诗时,唐军已从安禄山叛军手中收回了长安、洛阳,局势有了转机,又时逢腊日,杜甫的心情相当高兴,反映在诗中的乐观开朗色调正是这样产生的。

《腊日》翻译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今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山陵间的雪都已消融露出了嫩绿的萱草,透过烂漫的春光,纤细的柳枝随风起舞。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想要在这良宵夜纵酒狂饮,一醉方休,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皇帝召近臣晚入于内殿,赐食,加口脂腊脂,感念皇帝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腊日》注释

1
遥:遥远。
2
侵陵:欺凌。
3
还:返回。
4
萱草:又名忘忧草。
5
良夜:深夜。
6
紫宸朝:宣政殿北曰紫宸门,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
7
翠管:碧玉镂雕的管状盛器。
8
银罂:指银质或银饰的贮器。
9
九霄:喻帝王居处。

《腊日》赏析

本诗表现腊日喜获恩施的喜悦,亦有以见唐时腊日宫廷之俗。

首联两句,以“腊日”复沓,串连而下,流走的音律感中,又以常年之“暖尚遥”与“今年”之“冻全消”对照见意,在叹美节序的同时,隐隐逗露出诗人常年“冻”封的心田,一朝为“暖”风吹开时的喜悦之情。虽然雪色尚余,然而忘忧的萱草已经苏生,点点嫩绿似乎在驱赶着寒冬的残痕,而柳条吐青,这报春的使者,更传送来第一线春天的明光。

颔联承“冻全消”描画寒暖之交的腊日景色。不仅巧用萱草忘忧、杨柳报春之典,以见忧去泰来之意;更变化语序,以“侵凌”“漏泄”二词分居句首,暗示着诗人希望从此告别厄运,开创新生活的衷心祈愿。

颈联是全诗关锁。对此良辰美景,诗人不禁预想着节夜的长饮。饮酒而曰“纵酒”,纵酒而醉,更是“欲谋”,上句收束前二联,伸足老杜此刻想将欢乐发挥到极至的奋亢心态。

他为何如此奋亢呢,下句打转,又顺势泻出尾联,剔明前五句如此欢乐的底因:原来都只为朝参获赐,有浩荡天恩隆自九霄,而明白诗人这些年来经历的人,更能体会到,口脂面药虽为微物,但是它其实是积年悲恨,一朝清廓,青春梦幻,顿成现实的明证。

从事物的因果关系来看,上朝获赐在前,是因;下朝见景,满目早来的春光在后,是果。但如果顺序写来,便毫无活趣了。诗人将腊日透春的喜景前置,使人们读前四句时唯感到美景之下似有文章,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再补出原因,更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之感,并随着诗人跳脱的笔致,发出会心的微笑,这就是“逆笔”的妙用。

《腊日》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
1339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