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留田行

唐代  ·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何,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上留田行》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上留田行》翻译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积此万古何,春草不复生。
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习俗插上了旌幡。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注释

1
峥嵘:高峻的样子。
2
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3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4
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5
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6
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7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8
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9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10
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
11
缅邈:意为山川缅邈,同遥远。
12
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上留田行》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李白的《上留田行》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此诗从所写事件到引用典故,全都与兄弟恩怨离合有关。诗人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意在提倡兄弟和睦,不希望互相仇恨而离散乃至仇杀。

此诗开头至“肠断白杨声”六句为第一段,点题写景,表现孤坟的荒凉与凄怆,制造悲剧气氛。诗人行至上留田这个地方,只见一座高大的孤坟耸立在那里。可能是死者含恨吧,此坟光秃秃地寸草不生,只听悲风四起,一片白杨的沙沙声响,催入肠断心悲。《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中间从“借问谁家地”至“他人于此举铭旌”七句为第二段,以问句引出“上留田”故事的描述,写弟死兄不葬的悲剧传说。诗人询问这座高冢所在之地是谁家的墓地,当地的老人介绍说,这就是上留田,如今周围的蓬科和坟头都已荡然无存;以前,有一家弟亡而其兄不为之埋葬,是邻居们为其弟料理的葬事,树庭起坟。《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这里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从“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为第三段,用议论和典故写兄弟相逼的可悲,表明诗人对悲剧事件的态度。前六句,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上留田”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卫,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最后十二句,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述异记》记载了一个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何况骨肉兄弟。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二兄弟、吴国的延陵季子、诸樊二兄弟,因相互让国而扬名后世。他们的高风亮节,流传久远,激顺扬清,为后人树立了好榜样。全诗以不忍听闻汉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民谣收结,余韵悠长。

此诗结尾的语言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这些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诗歌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上留田行》作者: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
115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