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词三首

唐代  ·  高适

其一

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

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其二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其三

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九曲词三首》创作背景

这组诗为歌颂哥舒翰收复九曲(今青海化隆)而作。九曲之战乃唐与吐蕃在西域争夺百余年中唐王朝在天宝年间取得决定性胜利之一役,哥舒翰作为前线统帅,功不可没。惜不久“安史之乱”起,唐失西域,未能巩固。《乐府诗集》云:“哥舒翰破吐蕃,收九曲黄河,置洮阳郡,适为作《九曲词》。”据第一首末“御史台中异姓王”句,可知诗作于哥舒翰封王之后。据《资治通鉴》载,哥舒翰封西平郡王在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故此诗应作于当年八月后

《九曲词三首》翻译

其一
第一首
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
将军以身许国一直为朝廷所依赖,连年无不因为报答朝廷奋战疆场。
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天子已为将军颁发封侯印,御史台上又加封异姓王。
其二
第二首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
万骑争唱着《杨柳春》,千场对舞着绣麒麟。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到处尽遇到欢乐和洽的事情,彼此相看都是无忧无虑的太平人。
其三
第三首
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
铁骑横行在铁岭头,往西看着逻逤想封侯。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青海湖如今将饮马,黄河也不用重兵防守。

《九曲词三首》注释

1
彻:达。
2
庙堂:朝廷。
3
不:语助词,无义,用以足句和加强语气。
4
为:奋战之意。
5
疆场:战场。一作“坛场”。若作“坛场”,则用汉高祖刘邦筑坛拜韩信大将军之典(见《汉书·高帝纪》),指哥舒翰连年无不因为以身许国而登坛拜将,率军出塞靖边。
6
将军:指哥舒翰。
7
天上:指天子。
8
封侯印:指天宝十二载(753年)五月收复九曲后,唐王朝进奉哥舒翰为凉国公。
9
杨柳春:曲名。
10
绣骐驎:人工绣制的麒麟状的道具,犹今日舞龙、狮之类的活动。骐驎,即“麒麟”,神话中的吉祥之兽。
11
铁岭:不详所在。可能是西部边塞的一座山名,也可能是泛指险峻的山岭。
12
逻逤:又作“逻娑”,唐时吐蕃之都城,即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13
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时临吐蕃东北边境。
14
防秋:唐时突厥、吐蕃等游牧民族常在秋季马肥兵壮时入侵中原,唐亦调重兵防守。

《九曲词三首》赏析

这三首诗颂扬了哥舒翰的收复九曲之功,主要写了此后边患不存,边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和欢乐气氛。诗中歌颂了哥舒翰的巨大功绩,描写了盛大而热烈的军民欢庆场面,也体现了收复九曲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一首颂哥舒翰之巨大功绩和显赫地位。哥舒翰以身许国,“庙堂”所赖,连年拜将,奋身疆场,终因功业至伟,封侯进王。此与高适追求“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官”(《塞下曲》)之目标相一致。故其敬佩、钦慕发自深衷,造语高华,气势雄伟。第二首写和平来临,普天同庆之壮丽场面。“万骑争歌”,“千场对舞”,场面十分壮丽;“杨柳”迎春,“麒麟”腾跃,气势十分热烈。三、四句中各用一“尽”字、“总”字,与一、二句中“万骑”“千场”相呼应,将普天同庆,军民同欢尽情渲染。同时,诗人对战争之强烈诅咒,对和平之由衷赞颂亦不容掩饰。第三首赞哥舒翰部众之壮志。哥舒翰能够成功,实非一人之力,所凭借者有众部下之“横行”建功之志,而战争之最终目的,乃在争取和平:“青海”成为放牧之地,“黄河”不用重兵把守。这就是唐朝取得九曲之战胜利的意义所在。

高适这组诗中对哥舒翰的赞颂并非溢美之词,当时广大百姓亦对哥舒翰颂扬有加,如西鄙人在《哥舒歌》中唱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就算在哥舒翰死后,唐德宗还对其子哥舒曜说:“尔父在开元(实兼天宝)时,朝廷无西忧。”(《新唐书·哥舒翰传》)全诗于整饬中见流畅,音调响亮,节奏明快,诗人将壮丽之场景,热烈之气氛,奔放之激情熔于一炉,一气呵成,声情并茂,弥漫着一种乐观豪迈之诗意美。

全诗于整饬中见流畅,音调响亮,节奏明快,熔壮丽之场景、热烈之气氛、奔放之激情于一炉,一气呵成,声情并茂,弥漫着一种乐观豪迈的诗意美。

《九曲词三首》作者: 高适

高适
高适(702?─765),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幼年家贫。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不久就弃职…
225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