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

宋代  ·  辛弃疾

宿麦畦中雉鷕,柔桑陌上蚕生。骑火须防花月暗,玉唾长携彩笔行。隔墙人笑声。

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千载图中今古事,万石溪头长短亭。小塘风浪平。

《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庆元四年至六年(1198~1200年)期间,时作者罢官闲居铅山瓢泉家中。

《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注释

1
雉鷕:《诗·邶风·匏有苦叶》,“有既盈,有鷕雉鸣。”鷕,雌雉鸣声。
2
骑火:夜骑时用以照明之物。张孝祥《六州歌头》,“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3
玉唾:邓广铭先生认为玉唾就是滴砚、也有人认为,谓唾液如玉,转为出口成章之诗句文句。
4
弓刀:犹弓剑。王建《东征行》,“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弓刀事业,有出征杀敌之意。
5
短亭:岗亭,即“万古溪头长短亭”也。

《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赏析

这首词是写峡石道中怀友人的。

词的上片写硖石道中所见所闻。开头两句写景。言麦田里传来野雉的叫声,呼唤它的朋友,陌上的桑树长出了嫩叶,供给蚕仔食用。前一句写动景,后一句写静景,动静相间,写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鱼,隐寓着作者快慰心情。如果说以上两句写所见。而“骑火”二句则写所想。他首先想到峡石的风光如此美丽,如此令人神往,如果夜行硖石,须挟带足够照明物品,以防止“骑火”昏暗,月光强度不够,使美丽的鲜花暗淡无光,不能尽情展示其美貌,让词人欣赏领略。还想到到如此美丽的地方来游玩,须随身带上滴砚、彩笔,以便随时赋诗填词,把词人所捕捉到的自然美和社会美描绘下来,和友人共赏。末后一句写所闻。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不知作者是否化用苏诗也不知作者听到的是佳人的笑声还是友人的谈笑,总之和苏诗意境相近,既写出了道中所闻,把作者从遐想中拉了回来,使作者体味到隔墙笑的欢乐,从而感染了自己,也欢笑起来,同时由“隔墙人”想到友人,想到诗朋酒友吴子似,自然地引出下片的记叙。

词的下片有怀吴子似县尉。作者在《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中说:“君非我,任功名意气,且恁徘徊。”而在《鹧鸪天》词中又说:“翰墨诸公擅场。……闲意思,老风光。酒徒今有几高阳?黄花不怯西风冷,只怕诗人两鬓霜。”“莫说”二句与上述词句意相近,言出征杀敌的事不要去说它了,因为整个社会条件不允许,作为诗人、酒徒,还是饮我们的酒赋我们的诗吧,于无为中求有为,于无奈中求超脱,而在超脱中又带几分伤感和沉痛。如果说这两句是劝勉,而后两句则是颂美,是有怀吴子似的事功。作者在词末自注说:“时修图经,筑亭堠。故“千载”二句是说,吴子似纂修《永平县志》,在万石溪头修筑亭堠,是千载之功,于古于今,均堪称盛事,且方便行人,造福县民,值得颂美。“小塘风浪平”五字再次写小塘景色,和开头两句遥相照应,以景结景,以小塘之风平浪静,照应自己虽落职闲居,却能以超脱的态度处之,心平气和。这样来写语极淡而意极丰,非常耐人寻味。

全词把写景与叙事结合为一体,寓情于景,以景结景,于轻柔中见微痛,语淡而情浓,极耐人寻绎。

 

 

《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作者: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
613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