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普天乐·咏世

元代  ·  张鸣善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中吕·普天乐·咏世》创作背景

据钟嗣成《录鬼簿》载,张鸣善可谓声名彰于当时,但其生平行止,史料记载不祥,只能大致确定他生活于元末明初,其作品与行迹也难以对应。

《中吕·普天乐·咏世》翻译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在洛阳赏花,到梁园赏月,好花应不惜钱去买,明月也应不惜钱去买。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
倚着栏杆观赏花开放得一片烂熳,举酒问明月为何如此团圆。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月有圆有缺花有开有谢,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离别。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花谢了到了三春再开,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圆,人去了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中吕·普天乐·咏世》注释

1
洛阳花:即洛阳的牡丹花。
2
梁园月:即梁园的月色。梁园,西汉梁孝王所建。孝王曾邀请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在园中看花赏月吟。
3
赊:原指买卖货物时延期付款或收款,这里也指买。
4
把酒:举酒。
5
三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暮春。

《中吕·普天乐·咏世》赏析

这首以“咏世”为题的小令,将离愁别绪的描绘与对人生的感慨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开头一组合璧对点出花月两个典型的美好形象,为后面离愁铺垫。“洛阳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的牡丹花;“梁园月”即于梁园所赏之月。梁园即兔园,亦名梁苑,汉梁孝王刘武所造。孝王好客,常延请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聚于园中,为文人雅士所艳羡。三四两句合璧对承前接后,申述对花、月的珍爱。花好月圆,千金难买。“赊”本指买物而缓偿其价,在这里表明即使囊中羞涩也志在必得之意,凸显出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心态。五六两句为倒装句,意思是“倚栏干看花开烂熳”“把酒问月团圆夜”,将“买花”“赊月”的心境形态化,营造出一种与花月团圆,其乐融融的氛围。

继下来便是更进一层的情感抒发与议论。“月有盈亏,花有开谢”,与苏东坡“月有阴晴圆缺”异曲同工,是对客观现实的冷静思考;“想人生最苦离别”是对聚散无定,好景不再的无奈叹息。离愁别恨是历代文人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作者在此曲中的情绪不仅是愁叹,也有豁达和自慰。“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这组鼎足对分别写花、月、人。第一句“花谢了三春近也”上承“花有开谢”。“三春”即孟春、仲春季春,此处泛指春天。与雪莱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如出一辙。第二句“月缺了中秋到也”上承“月有盈亏”,说月到中秋自然圆。第三句由花、月及人,“人去了何日来也”,深深的一声叹喟,与花、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将离愁别绪涂抹上浓重的感伤色彩,回旋往复,动人心魄。

此曲手法新颖,结构巧妙。前六句一句花一句月,第六七句合言花、月而后归结到人,最后三句分言花、月而及人,前呼后应,环环相扣,议论精彩而形象生动,匠心独运而自然真切。

《中吕·普天乐·咏世》作者: 张鸣善

张鸣善元代散曲家。名择,号顽老子。原籍平阳(今属山西),家在湖南,流寓扬州。官至淮东道宣慰司令史。填词度曲词藻丰赡,常以诙谐语讽人。张鸣善身处元末丧乱之际,深感现实的动乱与污浊,因此多有刺时之作。
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