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诗三首(其二)

汉代  ·  汉无名氏

有鸟西南飞,熠熠似苍鹰。

朝发天北隅,暮闻日南陵。

欲寄一言去,托之笺彩缯。

因风附轻翼,以遗心蕴蒸。

鸟辞路悠长,羽翼不能胜。

意欲从鸟逝,驽马不可乘。

《别诗三首》创作背景

《别诗》相传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答的五言诗,但据考证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产生时期大致都在东汉末年。这些诗大都写朋友、夫妇、兄弟之间的离别,故总题为《别诗》。

《别诗三首》注释

1
熠熠:光明貌。在这句里形容鸟羽反映日光。
2
日南:汉郡名,是当时中国的最南部。以上二句以“日南”和“天北”相对,言彼鸟飞行之远与速。日南虽是地名,并不一定表示诗中人物所在的地方。
3
笺:书启。
4
彩缯:绢帛之类,古人在绢帛上写书信。
5
蕴蒸:指心里积蓄的思想感情。
6
乘:驾车。以上二句是说南去的心不可遏止,乘马都嫌其缓慢,恨不能附飞鸟而去。

《别诗三首》赏析

这首诗非常巧妙地利用传说,生动而含蓄地抒写了对远方亲朋好友的相思之情。

开头四句“有鸟西南飞”至“暮闻日南陵”,写诗人眼中所见鸟的形象。“熠熠”,光彩闪烁,这里描写鸟在飞行时光亮的羽毛上下闪动。“朝发”二句形容鸟飞行距离极远,速度奇快。其中“闻”字作“宿”,字义稳妥,“天北隅”与“日南陵”相对,极言相距遥远;“朝发”“暮宿”明显具有民歌中常见的夸张成份。诗一开始即从“鸟”入笔,而人自在其中,读者也可借此想见人在盼鸟传书的情景。

中间四句“欲寄一言去”至“以遗心蕴蒸”,直接转而写人,写人见到鸟时所萌生的心愿。诗人见有鸟往西南飞去,即产生了托鸟传言的想法,他把精心结撰的彩绢书信拿出来,托付飞鸟替他带给远方他所思念的人。一个“托”字,画出了主人公的郑重神情;而“牋彩缯”三字,也把他的认真态度一笔带出;“蕴蒸”,原意为积藏、众多,此代指诗人胸中郁积的百般情思。诗人原想凭着风力和鸟的轻盈的翅膀,为他捎去久藏于心的种种烦恼。这几句表面平静,实际上蕴含了许多感情波澜。

结尾四句“鸟辞路悠长”至“驽马不可乘”,又转而写鸟。对于诗人的恳切托付,这只鸟却借故谢辞,它的理由是“路悠长”和“羽翼不能胜”,一方面暗示诗人与所思念的人远隔千山万水,以至使往来极速的飞鸟也嫌路途遥远;另一方面则又暗示诗人要它带去的情思太多,份量太重,从而使它觉得力不从心,即有“似苍鹰”般有力的羽翼也难以承受。诗人这种比喻和暗示十分巧妙,又非常生动含蓄,令人回味。末二句复由鸟而人。在恳求遭到婉言拒绝之后,主人公并不就此罢休,就此甘心。他幻想自己能与鸟一起远飞而去,却恨身无双翼而转求于坐骑,可身边的马匹又低劣无法乘坐。全诗至此即戛然而止,对于由前文而留下的诸如鸟既不可托,马又不能骑,那么主人公的情思又将如何传递等问题不置一语,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补充,去想象。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诗人积压已久的情思将因无法传递、疏解而继续年长日久地堆积起来,持续下去。

这首诗构思新巧,具有一定情节,人物的感情全由客观的描写和叙述来加以呈现和表露。

《别诗三首》作者: 汉无名氏

汉无名氏的作品,可归入「两汉乐府」一类。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数《古诗十九首》。这是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东汉后期党争激烈,杀伐不休;官僚垄断仕途,文人士子备受压抑。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纷纷背井离乡,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就是反映了这种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表达…
49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