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舸

清代  ·  吴伟业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一舸》创作背景

本诗是吴伟业所写《戏题仕女图十二首》组诗中的一首,作于顺治十年(1653)。

《一舸》翻译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辅助越王勾践雪耻图存,终于灭亡了吴国,使越国成就了霸主大业的功劳应该归于哪些功臣呢?要是论功行赏的话,怕倒是要数那“一见倾人城”的美人计了吧?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啊!莫看她是个红颜女子妇人家,倒有古今教训的先见之明:早怕陷入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的政治旋涡难以自拔啊!难道就只有范蠡一个人改姓埋名,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吗?

《一舸》注释

1
倾城:多用“倾城”二字称誉美人。此称西施。
2
弓藏:比喻功臣受害。
3
鸱夷:原意为皮制的袋。此处指范蠡的别号。

《一舸》赏析

这首诗题咏古代美女西施,作者借范蠡同西施乘船隐居一事,表明了作者对政治斗争的险恶性的隐忧和反感,实际揭露了上层统治者之间尔虞我诈的关系。

首句“计已行”三字,肯定了这一策略已获成功。毫无疑问,西施在实现“霸越亡吴”的谋略方面功不可没,越国对她本该论功行赏。

第二句诗也肯定了西施的功绩,同时又故意设问启人深思:她究竟该得到何种奖赏呢?这一问,使诗显出了曲折,也在读者脑海中掀起了波澜。

第三、四两句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也点了题。“西施为越苎萝村西鬻薪之女”,传说勾践携西施归越后,越王夫人暗中派人将她沉尸江底,一说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诗人更相信后说。为什么呢?“西施亦有弓藏惧”一句,可谓独具慧眼,一语破的。“亦有”与下句的“不独”互文对照,更说明在诗人看来,西施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女子,当她牺牲自身拯救了沦亡的祖国后,必然会像范蠡一样具有先见之明,洞察越王的奸恶,也必然会怀着与范蠡 一样的“弓藏惧”作出变名易姓、浪迹江湖的抉择,以免功高震主,成为统治者权力私欲的受害者。

这首诗突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女人误国的“祸水”观,史识深刻,感慨深婉,行文曲折,体现出“指事类情,又宛转如意”(赵翼)的艺术特色。

《一舸》作者: 吴伟业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2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