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唐代  ·  杜荀鹤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翻译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
三伏酷暑天高僧披着袈裟端正坐禅。禅房问热没有松行荫凉来遮盖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深入禅定并不要靠清凉的名山胜水。灭掉了心头的欲火自然会凉快无边。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注释

1
三伏:《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系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2
安禅:僧人人定,静坐凝心,修心见性。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赏析

此诗通过生动的形象,传达出心静自然凉的禅理,不论是在禅门还是在社会上都是流传极广的一首名诗。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三伏酷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禅师披着袈裟在禅房里用功打坐,并没有因为天气酷热就简单随便。禅师在其中打坐的禅房是怎样的情况呢?它完全暴露在烈日的炙烤之下,没有松竹的阴凉来遮盖房廊以挡住炎热的侵袭,换了一般人早就坐立不安了。而禅师却能在火炉似的房子里安然禅坐,这是何等的超脱,何等的从容,何等的自在!

“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虽然房子里暴热,禅师仍然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地在里面打坐,一点儿也没有炎热的感觉。诗人由衷地生起了钦佩赞叹之情;由此看来,安禅打坐,并不一定需要到山水清凉的地方去。参禅之人不要特别在意外界的条件和环境,只要灭掉了心中的欲火,没有任何杂念妄想,纵然是在酷热的环境里,仍然能心如止水,有置身清凉世界的感受。灭却心头就是灭掉心中的相对立的观念,贫与富、尊与卑、多与少、冷与热,把这些相对的观念(“心头”)灭掉之后当下就有透体的清凉。“火”指世俗的烦恼,逃避烦恼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没人烦恼中,才能证成对烦恼的觉悟。苦乐是心理现象、将苦乐的对立化解了,心里就会祥和。

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说的也是同一意思。

“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后来成为禅门流行的禅语,被许多禅师用来点化弟子。在有“禅门第一书”之称的《碧岩录》中有一则公案:学人问洞山禅师:“寒暑到来时,该怎样回避?”洞山答:“到那没有寒暑的地方去。”其人又问:“哪里是没有寒暑的地方?”洞山答:“冷时冷死你,热时热死你!"学人还是不懂,就去问黄龙禅师:“到底应该怎么办?”黄龙禅师一语道破天机说:“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大自然有寒暑变异,人生也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对此,禅者的态度是不去回避,而是深入到问题的里面,与之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有烦恼即菩提的体证。对这两句话的体证和修持,有的禅师甚至献上了自己的生命。

日本战国时期的织田信长消灭了对手武田信女的军队后,因敬慕武田信女的师尊快川国师,带着大礼到惠林寺邀请他出山,可快川却丝毫不予理睬,这大大刺激了织田的自尊,当织田得知惠林寺物藏署保护过武田的家将并掩护他们出逃的消息后就命令士兵纵火焚烧惠林寺。快川国师在寺院楼阁上淡定从容地吟诵了“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两句诗、之后便投身火海,进入了清凉胜境。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作者: 杜荀鹤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出身寒微,早得诗名,然屡试不第。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为宣州节度使田頵幕僚。入后梁,得后梁太祖(朱温)赏识,于开平元年(907)授翰林学士,迁主客员外郎,五日便卒。其诗多讽时刺世之作,时人赞其诗多「壮言大语」,能使「贪夫廉,邪臣正」。在艺术上,杜荀鹤专攻近体,尤长七律,不重辞藻,善用白描手法,诗风质朴自然,明快有力,…
301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