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其十一)

元代  ·  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论诗三十首》翻译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眼中所见到的,心中所感悟出的句子自然有神,闭门造车单凭主观臆断写出来的东西总归不那么真实。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画画的一些人常常从纸上临摹陕西的山川美景,亲身到长安去实际考察体验生活的能有几个人呢?

《论诗三十首》注释

1
眼处:眼睛看到的。
2
心生:心中感悟。
3
自:自然。
4
临:临摹。
5
亲:亲身。

《论诗三十首》赏析

这首七绝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组诗的第十一首。

首句开门见山地提出一条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要想使作品传神写照,深入人心,诗人必须亲自实践,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一切,而且用心体会,使心(主观)与物(客观)有机地契合。“处”原意是居、止,这里引申为熟悉;“眼处”即仔细观察和熟悉;“心生”即在心中形成艺术形象。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第二句则用一否定句式,从反面说明违背这一创作规律必将导致出似是而非的赝品。“暗中摸索”就是指闭门造车,单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而臆造,也即《论诗三十首》第二十九首所批评的“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的那种创作方法。作者对此,只用“总非真”三字,便给予彻底的否定。

全诗后两句,有人认为指杜甫当年在长安之行事,有人认为系借北宋画家范宽的创作主张及其《秦川图》以印证前两句的论点。其实这两句坐实与否,与题旨关系不大。元好问是泛指后人写诗未能亲历其境,只是以临摹为能事,就象对照画图进行模仿学习。“秦川”指陕西关中一带,约八百里;“长安”即今西安。这两句表示对当时不良创作倾向的不满,从另一角度阐明前面的主张。根本目的,还是强调诗人要深入生活要“亲到长安”。

这首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

《论诗三十首》作者: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
83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