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赋魏方泉望湖楼

宋代  ·  吴文英

屋下半流水,屋上几青山。当心千顷明镜,入座玉光寒。云起南峰未雨,云敛北峰初霁,健笔写青天。俯瞰古城堞,不碍小阑干。

绣鞍马,软红路,乍回班。层梯影转亭午,信手展缃编。 残照游船收尽,新月画帘才卷,人在翠壶间。天际笛声起,尘世夜漫漫。

《水调歌头·赋魏方泉望湖楼》创作背景

《吴郡志》卷十一:“魏峻,朝散大夫、集英殿修撰。淳祐四年(1244年)四月二十六日到任。淳祐六年三月十三日,御笔除刑部侍郎。”魏峻娶理宗之亲姊四郡主为妻,曾任平江(苏州)知府,后拜为刑部侍郎,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引朱笺言,魏方泉在淳祐六年三月,自知平江(今苏州)拜为刑部侍郎,还朝后卒。夏言此词乃于淳祐六年(1246年)魏官刑部后作于杭州。

《水调歌头·赋魏方泉望湖楼》翻译

屋下半流水,屋上几青山。当心千顷明镜,入座玉光寒。云起南峰未雨,云敛北峰初霁,健笔写青天。俯瞰古城堞,不碍小阑干。
“望湖楼”是座傍山依水的建筑物。楼宇挑出水面,所以“屋下半”有“流水”淙淙;隔着楼顶望去,可以看到青山蜿蜓。楼面湖而筑,门窗开处,千顷平静似镜的西湖皆入眼中,水光掩映之下,使楼内满室生寒。如果湖对面的南高峰上罩上了黑云,那么这儿一时半刻还不致会有雨,又如果是楼后面的北高峰上云雾收敛的话,那么这里也就会马上会转晴了。又看那云来云去,以天作纸,以云作画,像是有一个大手笔在用一支“健笔”着意地挥洒。从望湖楼上可以低首远望远处古老的城墙,那窗外的栏干,挡不住我的视线。
绣鞍马,软红路,乍回班。层梯影转亭午,信手展缃编。残照游船收尽,新月画帘才卷,人在翠壶间。天际笛声起,尘世夜漫漫。
那些骑在铺着绣鞍的俊马上的官员们,上朝归来,到“望湖楼”时刚好日至正午。在等候午餐之间,有人信手翻阅起随身所带的书本。在楼中酒醉饭饱之后,不知不觉中已临近黄昏。还可以从楼上观赏到落日余晖。那时候湖面上已经没有了游船。当蛾眉月升起之时,它似乎是挂在楼门帘边的银钩一般,更显得湖山如画般清新可爱。当远处隐隐约约地响起牧童晚归时的牧笛声时,很快这花花世界又将融入进漫漫长夜之中。

《水调歌头·赋魏方泉望湖楼》注释

1
当:一本作“赏”。
2
千顷明镜:指西湖。
3
玉光:这里指清泠的水光。
4
南峰:指西湖西山之南高峰。
5
北峰:指西湖西山之北高峰。
6
城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城上状如齿牙的矮墙,中开射孔,以利防守。
7
不碍小阑干:登楼远眺,城中景物一览无余,连细小的栏杆都清清楚楚。阑干,即“栏杆”。
8
软红路:铺满落花的道路。
9
回班:言上朝归来。班,朝班。
10
亭午:正午,中午。
11
缃编:指书卷。缃,浅黄色的细绢,古时多用以为书衣。
12
画帘:一本作“画”。
13
翠壶:仙境,同“琼壶”。

《水调歌头·赋魏方泉望湖楼》赏析

这首词结构上采用过片则变的章法,上片写景,言望湖楼周围之美景,为下片写人事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片写人事,结合景物写人的活动,此时多以设想之笔为之,为结句的“天际笛声起,尘世夜漫漫”点题笔墨作了很好的映衬。

上片发端“屋下半流水”一韵,写魏方泉望湖楼的环境之美。生动地写出流水潺潺,曲折掩映,明灭可见的变化美。“屋上几青山”与苏句比,换了一个“几”字,不仅语气上增强了设问色彩,而且有力地表现了屋上重峦叠嶂的雄壮美。而且这两句将“屋”放在主语的位置,扣住了词题“望湖楼”,以此为中心展开笔墨,表现了望湖楼环境的幽深静谧的意境。“当心千顷明镜”写站在望湖楼上可见西湖的千顷碧波,在丽日照耀下犹如明镜,“入座玉光寒”中的“玉光”与“明镜”呼应,不仅写出水之无波的静态美,而且写出水的光泽美。“寒”点出登望湖楼时乃是早春三月,水面尚有寒意。“当心”二字用得巧,将水写得有生命感,富于主动意识。“云起南峰未雨”二句,言在望湖楼上可望到西湖西山上的南北两峰。“云起”句写南高峰云蒸霞蔚,未雨绸缪的景观,“云敛”句写北高峰云收雾散,雨过天晴的景观。“健笔写青天”一句,言犹如天柱的南北高峰更似健笔一枝,在青天上挥洒着更新更美的图画。“俯瞰古城堞”一韵,言站在望湖楼上倚栏俯瞰,古越国的城池历历在目。上片写景,为下片写人事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绣鞍马”一韵,祝贺魏方泉离苏州至京城临安(杭州)任刑部侍郎。“绣鞍”修饰“马”,“软红”修饰“路”,均以艳丽明亮的色彩表达祝贺之意。“层梯影转亭午”以下两韵,转笔写到“望湖楼”,然不仅写景,更以想像的笔墨,写出人事活动。“望湖楼”一名“看经楼”在钱塘近畔。“层梯影转”写时间之推移,设想望湖楼主人魏方泉工馀之时,白天可以信手展开书卷,享受读书的乐趣,傍晚可到溪水上泛舟,当新月初升之时,又可站在楼上卷起画帘,仰望碧空,似乎羽化登仙遨游在仙境之中。最后“天际笛声起”一韵,继续展开遐想,言此时似乎听到了天上笛声悠扬,感到了仙乐缥缈,紧接着一个转笔,写到人世间却正是深夜漫漫之时。此结句,将天上仙乐悠扬与“尘世夜漫漫”加以对比,既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美好追求,也表达了对尘世纷纭现状的忧虑。此寄托深意正如俞平伯所说:“大体上反映时代的动乱,个人的苦闷,都比较鲜明。……不但弃类……即吴文英……亦未尝不如此,他们每通过典故词藻的掩饰,曲折地传达眷怀家国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比之‘花间’词为深刻,也比北宋词有较大的进展。”(《唐宋词选释·前言》)

全词设色用笔虚实结合,语辞平易而空灵飘逸,尤其在写景部分,令人有“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厌,追寻已远”(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之感。而写景部分写得越空灵美好,为.点题笔墨所作的映衬就越强烈。故而陈廷焯评曰:“梦窗之妙,在超逸之中见沉郁。”(《白雨斋词话》)

《水调歌头·赋魏方泉望湖楼》作者: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424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