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魏晋  ·  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郭主簿二首》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众说纷纭。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根据“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二句推测,《和郭主簿二首》诗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前后,时作者三十八岁左右。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根据其《命子》《责子》二诗推算,系此二诗于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作。在此之前,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因“亲老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归去来辞序》),曾几度出仕,最后一次是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在这十三年间,东晋内乱迭起,到处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处在这样动乱、黑暗的时代,庶族出身、家道中衰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壮志,结果也必然是“有志不获骋”(《杂诗》之二)。于是,他便归隐浔阳,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和郭主簿二首》是他归家二年后所作。

《和郭主簿二首》翻译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雨水调顺整春季,秋来清凉风萧瑟。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露珠凝聚无云气,天高肃爽景清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秀逸山峰高耸立,远眺益觉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芳菊开处林增辉,岩上青松排成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松菊坚贞秀美姿,霜中挺立真豪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含杯思念贤隐士,千百年来守高节。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顾我素志未施展,闷闷空负秋十月。

《和郭主簿二首》注释

1
露凝:露水凝结为霜。
2
游氛:飘游的云气。
3
肃景:秋景。《汉书·礼乐志》“秋气肃杀。清澈,明净。大土山。小而高的山。姿态超迈的奇峰。
4
遥瞻:远望。
5
开:开放。
6
耀:耀眼;增辉。
7
冠岩列:在山岩的高处排列成行。
8
贞秀姿:坚贞秀美的姿态。
9
卓:直立。此处有独立不群意。
10
霜下杰:谓松菊坚贞,不畏霜寒。
11
衔觞:指饮酒。
12
幽人:指古代的隐士。
13
抚尔诀:坚守你们的节操。抚,保持。尔,你们。诀,法则,原则,引伸为节操。
14
检素:检点素志;回顾本心。
15
展:施展。
16
厌厌:精神不振的样子。
17
竟:终。
18
良月:指十月。

《和郭主簿二首》赏析

《和郭主簿》第二首主要写秋色与松菊而能独辟蹊径,一反前人肃杀凄凉的悲秋之调,却赞赏秋日的清爽与松菊的秀雅鲜灿。

首两句起兴,不写秋景,却写春雨之多,说今春调合的雨水不断,遍及整个春季三个月。以多雨的春和肃爽的秋作一对比。

往下八句即具体写秋景:露水凝结为一片洁白的霜华,天空中没有一丝阴霾的雾气(游氛),因而益觉天高气爽,清新澄澈。远望起伏的山陵高岗,峻峰挺秀奇绝:近看林中满地盛开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之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凛冽的秋气使百卉纷谢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变衰,唯有苍松却经寒弥茂,青翠长在。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卓尔不群的风貌,令人敬仰,不愧为霜下之杰。

最后四句是议论作结,诗人端起酒杯,怀想远古的隐士,再看看自己,平生的归隐志向还没能如愿,所以只能精神厌厌地虚度时日。

诗人对菊举杯饮酒。由逸峰的奇绝,松菊的贞秀,自然怀念起那些与逸峰、松菊颇相类似的古代高人隐士(幽人),有着松菊那般傲然特立的高风亮节。赞美企慕“幽人”的节操,也寓有诗人内在品格的自喻和自励。

《和郭主簿二首》作者: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
107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