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首(其一)

魏晋  ·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二十首》创作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王瑶先生之说较为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饮酒二十首》翻译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人的今天可能衰败明天就会变得繁荣,反之亦然。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以前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冬天夏天交替变化着,人生的道理也正是如此。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知能通达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坚定果断不再疑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快干了这杯酒,欢乐相伴漫漫长夜。

《饮酒二十首》注释

1
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
2
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
3
更:更替,交替。
4
共之:都是如此。
5
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6
代谢:更替变化。
7
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
8
每:每每,即常常。
9
兹:此。
10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11
会:指理之所在。
12
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
忽:尽快。
14
持:拿着。

《饮酒二十首》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第一首,写衰荣无定,世事不常,应当达观处之,饮酒自娱。这是整个组诗的总纲。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提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衰荣”犹言盛衰,“荣”本意为草木的花,引申为繁盛之意。“彼此”即指上句的衰、荣。宇宙万物,社会人事,莫不有衰有荣,衰荣二者,紧密相连:有荣必有衰,有衰必有荣;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衰,也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荣。诗中衰荣并提,重点则在由荣变衰。下文紧接着即引人事申论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当邵平在瓜田辛勤种瓜时,同他在秦代为侯的朱门甲第,高车驷马,钟鸣鼎食,奴婢如云的富贵荣华、声势显赫比较起来,何止天壤之别。“宁”,岂、难道。用反诘表示否定,可以使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加强感叹的意味。邵生之不能长久富贵,犹草木之不能长荣不枯。邵生如此,类似邵生的公侯将相,不知有多少,进而言之,王朝的兴衰,不知搬演了几多回。这两句虽然写的是史事,实际蕴含着对时势和自身身世的感叹。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社会人事的盛衰变化,就像寒暑相互更替一样,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通达事理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就能不为这种变化而惊恐,也不为自己的得失穷达而系心,日夕欢饮,怡然自适。这两句既是总结上文,是由上面四句得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本身,又是一个寓有哲理的比喻。这个比喻同开头“衰荣”两句意思相近,作用一样(都讲社会人事变迁),但前者为直述,后者为比喻,表达方式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放在邵生这个历史人物的例证前后,通过这样反复咏叹,加重加深表达了主题,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解其会”的“会”本义为会集,即指上文所讲的道理。“逝”通“誓”,是表示决心之词。

“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忽”与序中的“忽然”义近,含有随意的意思,是说随意地携着一壶酒,想喝就随便喝几杯。“欢相持”写饮酒时的欢愉,但从上文的感慨和此题其他各首多感事伤时的内容看来,实际是借酒排遣,并非真的整日飘飘然。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社会现实的昏暗、道德风气的败坏,也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安这些也就成了他在诗中一再遣责的对象。

通过这篇饮酒诗,后人可以清楚地把握到诗人的思想脉膊。陶渊明的一生,是矛盾痛苦的一生。壮志末酬的苦闷,岁月虚掷的感慨,时局多变的惶惑,劳苦生活的煎熬,无时不在折磨着诗人。他不甘寂寞,但又看不到出路。他想尽情地发泄内心的孤愤,却又顾虑重重。于是,他借酒消愁,以期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把自己从矛盾痛苦中解脱出来。

《饮酒二十首》作者: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
107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