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四首

唐代  ·  陈陶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陇西行四首》注释

1
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2
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3
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
4
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5
楼烦: 春秋战国时国名。秦末服属于匈奴。这里代指边地。
6
护羌兵: 汉置护羌校尉驻陇西以镇故羌。此泛指戍兵。
7
黑山: 一名杀虎山,在今呼和浩特市。
8
龙蛇: 阵势名称。《孙子·九地》记有常山蛇阵,首尾相应。兵家有飞龙、腾蛇之阵。
9
贵主: 公主。
10
胡风: 胡人风俗。

《陇西行四首》赏析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前两首。

第一首

前两句“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汉主东封”,借喻汉武帝一统天下东封泰山一事(见《史记·封禅书》)。直斥唐王朝开边意未已,把黩武战争硬说成是太平盛事,其狂骄神态可想而知,而下面臣子一味逢迎溜须拍马,竟无一人敢在朝廷直谏议论,撤退开边将士。两句诗借古喻今,有感而发,情蕴理中,思与境偕,具有一种跨越时空、古今的历史感。正如艾略特所说:“他感觉到远古,也感觉到现在,而且感觉到远古与现在是同时存在的。同时,正是这种历史感使得一个作家能够敏锐地意识到他在时间中的地位,意识到他自己的同时代。”正是这种基于自己时代的历史反思,才赋予下面两句诗的议论带有着意象迅速转换的特点。内涵感情潜流的激荡汹涌,不断引发读者的艺术想象能力。

后两句“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两句意谓即使边疆将士为国奋战,侵夺了大片土地,那也是一片沙漠地带。不要说无法种糊口的粮食,就是桑麻这些织料也是“种不成”的啊!语气退让一步,深含种种疑虑。这儿有对唐皇好大喜功、开边黩武的强烈情慨有对朝臣歌功颂德无人议非的无情蔑视,有对边地将十艰苦牛活的历历关注,也有对匈奴人民被迫弃家去国的息息同情,所有这一切矛盾心境杂糅感情,都统统包蕴在两旬诗中,令人领悟不尽、感慨万千。正由于诗人的审美情感渗透着、交融着深郁的历史感,才使我们在艺术观照中,深深感受到民族和睦相处的珍贵和温馨。这种不义战争给匈奴与汉两个民族所共同带来的都是艰难和贫穷,只有各民族在相互尊重领十完整的基础上永远友好相处,开市互利,才有繁荣和幸福。这就是本诗议论所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

第二首

首两句“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末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陇西行四首》作者: 陈陶

陈陶
陈陶(约812─888前)唐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于诗也颇有造诣。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曾漫游江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宣宗大中(847─860)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
95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