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楚王问

先秦  ·  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对楚王问》创作背景

相传为屈原弟子的宋玉同样也遭受到楚国宗室贵族的排挤和谗害,但宋玉没有选择以死来抗争现实,而以机智的辩答表明自己的清白。本文记叙的便是宋玉对楚王责难的精彩辩白。文章通过楚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之“遗行”,宋玉巧妙设譬取喻进行答辩,表现了宋玉超然独处、不同流俗的孤芳自赏的情怀,反映了楚顷襄王时宗室专权、朝政日非、嫉害贤能的黑暗现实。

《对楚王问》翻译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数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和唱的就越少。”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此,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大鲲。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贯穿云霞,背负青天,在高渺的天空展翅翱翔;而那跳跃于篱笆之间的鷃雀,哪能和风凰同样衡量天地的高大呢?鲲鱼早上从昆仑大山出发,在碣石晒背曝鳍,晚上在孟诸大泽投宿;那处于小小池塘之中的鱼儿,怎能与大鲲一样测知江海的浩瀚呢?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啊!在‘士’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对楚王问》注释

1
其:用在谓语“有”之前,表示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可能”“或许”等。
2
何:用于句首,与句末的“也”相配合,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
3
士民:这里指学道艺或习武勇的人。古代四民之一。
4
众庶:庶民,众民。
5
誉:称誉,赞美。
6
甚:厉害,严重。
7
唯:独立成句,表示对对方的话已经听清楚或同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嗯”等。
8
然:这样。用来代上文所说的情况。
9
愿:希望。
10
毕:完毕,结束。
11
客:外来的人。
12
歌:唱。
13
郢: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14
巴人:指巴蜀的人民。
15
国:国都,京城。
16
属:连接,跟着。
17
和:跟着唱。
18
引:引用。
19
刻:刻画。
20
杂:夹杂,混合。
21
流:流畅。
22
是:这。
23
弥:愈,越。
24
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
25
鲲: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鱼。
26
绝:尽,穷。
27
云霓:指高空的云雾。
28
负:背,用背驮东西。
29
苍天:天。
30
翱翔:展开翅膀回旋地飞。用法相当于介词“于”,在。
31
杳冥:指极远的地方。
32
夫:那,那个。用在作主语的名词之前,起指示作用。
33
鷃:一种小鸟。
34
岂:用在谓语“料”前,与句末的“哉”一起,表示反诘。
35
之:作介词“与”的宾语,代上文的“凤凰”。下文的“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的“岂”“哉”“之”同。
36
料:估量,估计。
37
朝:早晨。
38
发:出发。
39
昆仑:我国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
40
墟:土丘。
41
暴:暴露。
42
鬐:鱼脊。
43
碣石:渤海边上的一座山。在今河北昌黎北。
44
孟诸: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45
尺泽:尺把大的小池。
46
鲵:小鱼。
47
量:衡量,计量。
48
非独:不但。
49
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
50
世俗:指当时的一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
51
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这里是指一般的人,普通人。

《对楚王问》赏析

全文结构简洁明晰,一问一答,毫无枝蔓。

《对楚王问》是问对体,即假设主客问答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所以文章一开头,就写楚顷襄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宋玉宕开一笔,满口承认有“遗行”,不作申辩,只是希望宽恕,让他把话说完。 

其次,写宋玉的答辞。其答辞以讲故事的形式,表面与“遗行”无关,实则均为“遗行”进行辩驳。分三个层次:一是讲一位歌手在郢都唱歌,唱“下里巴人”低级通俗的歌时,唱和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较高级的歌时,应和者数百人;唱高雅的“阳春白雪”之歌时,能跟着唱的不过数十人;最后唱高难度的变化无穷的歌时,能和者只有几人。可见“曲高和寡”,暗示智高之人不为人理解。二是以凤凰、鲲鱼与鷃雀、小鲵的对比,说明渺小的鹦雀、小鲵之类的谗佞小人不会理解如凤凰、鲲鱼一类大智者的胸怀与能力。三是以圣人与世俗之民的对比,说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为。三重对比中,宋玉白比为高雅之乐曲、鸟中之凤、鱼中之鲲、人中“圣”人,说明自己情操高尚,与那些鼠目寸光的谗佞小人有天壤之别,故遭到他们的诬陷也就不足为怪。尽管宋玉没有对“遗行”进行辩解,但“故事”一完,“遗行”之诬也就不攻自破。宋玉的高洁清高、孤芳自赏自然显现,楚顷襄王及周围佞臣的昏庸、恶劣昭然若揭。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责问,真是笔力千钧,水到渠成。不仅抒发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之情,具有骚情雅意,隽永无穷!

全文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理寓其中;逐层推进,逐层深入;答辩一完,戛然而止,如载奔马,干净利落,有余音绕梁之效。此作的笔法高绝之处,是在“不经意为文”。作者并不是精心着意地作文,只是从生活中撷取普通问对,打打比方,在不经意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流露出隐隐的不满情绪,值得细加玩味

《对楚王问》作者: 宋玉

宋玉
宋玉,中国战国后期楚国辞赋家。和屈原同时而稍晚。历史上向以屈宋并称。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较可靠的记载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王逸的《楚辞章句》称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此外,《汉书》、《韩诗外传》、《新序》、《文选》、《襄阳耆旧记》、《水经注》等著作中也偶有关于宋玉的记述,但均属传说…
12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