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词

唐代  ·  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春词》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大和三年(829)春天。这时朝廷中宦官气焰日张,白居易的好友宰相韦处厚已经逝世,李宗闵勾结宦官将出任宰相,政敌王涯也于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常卿。所以这年春天,对作者来说是个极不愉快的季节,白居易宦途中的突然打击,使他的处境如同闺妇一般,而对这种处境的愤怒和失望却又表示得如此的委婉,正是封建士大夫们所推崇的“怨而不怒”,于是作得此诗。

《春词》翻译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春词》注释

1
低花:低低的花。
2
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3
入:带入。
4
背鹦鹉:以背对鹦鹉。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
5
思量:思忖。

《春词》赏析

此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前两句“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后两句“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试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楼”,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结尾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这虽然是出自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联想,因为关于女性悲愁的经典语境早已确立并成为了传统。至于究竟为了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这正是供读者体味的地方。但聪明的读者已可以猜到是伤春伤别,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此诗虽然显得比较纤巧,但也说明了作者观察人物的细致。

这首诗既写春愁,又刺春愁,对只会冥想不会寻求解脱春愁办法的人进行讽刺。

《春词》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
2656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