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  ·  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创作背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

1
舜:姚姓,名重华。
2
发:起,指任用。
3
畎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
傅说: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5
举:被选拔。
6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
胶鬲: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
9
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
10
士:狱官。
11
孙叔敖: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12
海:海滨。
13
百里奚: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
14
市:市井。
15
故:所以。
16
任:责任,担子。代词,这,这些。
17
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8
必:一定。
19
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20
心志:意志。
21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2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3
体肤:肌肤。
24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25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26
所为:所行。
27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28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29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30
曾益:增加。曾,通“增”。
31
能:才干。
32
恒:常常,总是。
33
过:过错,过失。
34
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35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6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7
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
38
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
39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40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41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42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43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44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45
恒:常常。
46
亡:灭亡。
47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48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第一段,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动心,使心惊动。忍性,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人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于忧患的含义。“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最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于安乐。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 孟子及其弟子

暂无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