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柳

宋代  ·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新柳》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这一年是作者“忽若有悟”的一年,五十二岁的诗人发现“万象毕来,献予诗材”,“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

《新柳》翻译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清澈明净的池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柳条未必垂到了水中,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新柳》注释

1
拂银塘:形容春风吹拂,池塘闪耀银色的光。
2
且莫:可作切莫解。
3
深青:指柳的颜色。
4
蘸:刚刚挨着水面,入水无多。
5
引:引申,这里指水中柳影把柳引长。

《新柳》赏析

这是一首写柳的绝句,初显了所谓“诚斋体”的风格,构思新颖奇特,语言通俗活泼,笔调爽朗明快。这首短小的绝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

前两句“柳条百尺拂银塘”,写的是远景。“百尺”的柳条都收入眼帘,池水闪耀着银色的光芒,只有远观才能摄入这样长的垂柳,只有斜视才能看到水面的反光。这句诗以“百尺”状柳条,伏下了一个“长”,与篇末紧相呼应,写塘则冠以“银”字,给水面镀上了柔美的亮色,又写了和煦的春风,一个拂”字就带来了它的消息。既是“拂”,则风之柔和、柳之婀娜、春之初至,都是“意在不言中”了。如果觉得“拂”字还有点虚,那么,第二句便以实实在在的“浅黄”的色彩,更明白地扣紧了题目。“且莫”二字,传神写照,流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及至深青,则已是晚春了,故对新柳之情也即是对新春之情。

后两句“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原来柳条是蘸不到水的,它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是因为水中柳影把它“引申”的缘故,这真是对事物的妙悟。试想,垂柳将及水面,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是多么优美的一幅画面。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影。这时,只允许诗人再写三个字,就必须结束全诗了。作者出人意料,他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即是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

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诚斋体”的特色。而杨万里写诗由难到易的奥妙,也正是由于他从学习书本转到了师法自然。

《新柳》作者: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十五年,出知筠州。光宗受禅,召除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为实录院检讨官…
61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