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三首(其三)

汉代  ·  王粲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七哀诗三首》创作背景

诗中诗人抒写自己久客荆州思乡怀归的感情。内容和诗人著名的《登楼赋》相似。大约同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荆州时的作品。

《七哀诗三首》翻译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冰雪像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这就像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边城的人习惯了这种生活,不要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七哀诗三首》注释

1
更:经历。
2
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3
当迟:胆敢迟缓。
4
亭燧: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5
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6
行者:逃难的人。
7
反:同“返”,返回。
8
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9
兹:此,这里。
10
蓼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11
谘:同“咨”。征询,商议。

《七哀诗三首》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边地的荒凉和人民为战争所苦,深刻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烈倾诉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哀思。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接着,诗人申述了边地使人悲的情景。

第二部分,“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首先写边地严寒、人稀、荒芜。冰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大风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冰、雪、风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这设问,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第三部分,写战争给边地人民带来的痛苦。登城远望烽火台,只见边防驻军的战旗在朔风中纷纷飘扬、摇曳、戒备森严,气氛紧张。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头,不思返归。留下的人,多被敌军俘虏,没完没了地哭泣。可见边地人民遭受敌军蹂躏之惨,苦难之深。从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虏,这是造成“百里不见人”的主要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停的残酷战争,使边地人民痛苦不堪。

第四部分,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怅然感叹。“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这一反诘句流露了诗人强烈的哀怨情绪,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切。“蓼虫不知辛,去来忽与谘。”蓼虫喜欢吃苦辣的东西,因此说“不知辛”。这两句是说,那些像蓼虫一样长期吃苦而不知什么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谈迁徙的事是没有用的。言外之意,战争使人民习惯了,麻木了。这里凝聚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诗人对此无能为力的惆怅哀叹的情绪。

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战争的写实诗。诗人继承了《诗经》与《楚辞》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边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社会现实。

《七哀诗三首》作者: 王粲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是东汉灵帝时大官僚王畅的孙子。少有才名。董卓之乱后,王粲南奔依附刘表;曹操平定荆州后,王粲又归顺了曹操,先后曾为丞相掾、侍中等官。其作品情调悲凉,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比较突出,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作品有辑本《王侍中集》。
10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