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代  ·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创作背景

欧阳修对颍州西湖可以说是深情一片。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十首《采桑子》。这首即其中之一。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翻译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正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拥挤的湖边吵吵嚷嚷,那是谁家在争道?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丝花纹的车子,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日暮时分友人才相随离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游人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转,湖堤也歪斜变化。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注释

1
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2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3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4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5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6
醒醉: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赏析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上片是写人们在清明上已来湖边游春的情景,“上巳”,节日名,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其盛况如何,作者一开始点明节令后,就说:“满目繁华。”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体描述:“争道谁家”,是说,在人群里,不知是谁东推西挤抢道前走,这就把那种闹哄哄的人群拥挤的场面活绘出来了。不仅行人众多,而且车辆也川流不息:“绿柳朱轮走钿车。”“朱轮”是用红漆涂过的车轮;“钿车”是用金属、宝石锒嵌作装饰的轿车。这是说,在绿柳那边,还有红色轮子、光彩闪耀的轿车来来往往呢!这两句回应了“满目繁华”句,是“满目繁华”句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西湖风光,而是写游人争先恐后涌到西湖边来,从这个侧面来表现西湖景色对人们的吸引力。

下片则是写他们日暮兴尽而归的路上景象。人们经过一天的游春活动,到日暮时,相随而去。他们有些在节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哗”,颇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谈阔论的,各种欢乐的声音,各种欢乐的姿态,都包括在里面。总之,一片喧哗声伴着人流而去。这里作者没有写游宴如何欢乐热闹,但这两句实际上已展现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热闹情景。结句,再从远距离来写归途中的人流:“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人们沿着弯转高低的路走向城头,一眼望去都是花。这里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边的野花正开,一路不断,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们,她们头上带着花;人们衣着的艳丽和朱轮钿车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绿绿直到城头之意。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作者: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在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三年,以直言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中,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新政」失败后,外…
207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