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

唐代  ·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春归》创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再为成都尹蒹剑南节度使。三月杜甫由阆州复至成都草堂,便写了此诗。诗中反映了杜甫饱经忧患,备尝困顿之后,由于深感踪迹无常,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思想。

《春归》翻译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长满青苔的小路边,仍旧是修竹临江,茅檐下的花木,依然是浓荫覆地。
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离开草堂已经三年了,归来时正是春花正茂的时候。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谢安常倚杖与孤石相望,我却在浣花溪浅沙地上倾壶独酌。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欣赏那远处闲静浮于水面上的水鸥,观看那在微风中斜飞的燕子。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我今日虽回到了这地方,但不知以后又怎么样,现在蜀中多乱,世路梗阻,年纪这么大了,一个人的一生,也终会有尽头之日呀。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来日既有限,所以不同不于愁中取乐,醒后有酒又饮个醉,兴之所至便是家了,得快乐时且快乐,何必计较能在这里住上多久呀。

《春归》注释

1
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
2
临:挨近,靠近。
3
覆:遮盖。
4
频:多次。
5
甲子:甲为天干的首位,子为地支的首位。
6
倏忽:一作“归到”。
7
春华:即春花。
8
倾壶:指斟酒。浣花溪有沙。
9
梗:阻塞。
10
涯:穷尽764年,杜甫已五十三岁。
11
乘兴:兴会所至的意思。

《春归》赏析

此诗首二句是写在草堂周围漫步,此举是动;而江边之竹、檐前之花,清幽明丽,此景是静。人动而景静,正是内心之静通过漫步静景中而展现。

在此基础上,三、四句“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又见赏春之心萌动。而在此萌动之中,又有时光无常之感。

中间四句是赏春具体行为。“看”“就”是人的行为,“浮”“受”则是鸥、燕的动作,这些行为动作很有宁静之致,主要在于这一切都是随兴而至,毫无造作所致。其中,“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二句以“静”字、“斜”字传出鸥燕性情形态,上句用字较浑而“静”字较工,且以“远”字总括,以“轻”字助发,下句因“受”字之工而饱受宋人称赞。

后四句写对生命有涯的解脱之道,唯在于直心而行,兴之所至,兴尽而返,毫不执着。

全诗用字完润,情景交融,写景上远近结合,所用典故极难品味,如“吾生亦有涯”便意致无穷,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备尝困顿之后,由于深感踪迹无常,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思想。

《春归》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
1339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