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渎神·汾水碧依依

五代  ·  孙光宪

汾水碧依依,黄云落叶初飞。翠华一去不言归,庙门空掩斜晖。

四壁阴森排古画,依旧琼轮羽驾。小殿沈沈清夜,银灯飘落香灺。

《河渎神·汾水碧依依》翻译

汾水碧依依,黄云落叶初飞。翠华一去不言归,庙门空掩斜晖。
碧绿的汾水缓缓流淌,飘飞的落叶好似染黄了天空中的流云。神仙的翠华仪仗一去不再回来,庙门空自掩映着落日斜晖。
四壁阴森排古画,依旧琼轮羽驾。小殿沈沈清夜,银灯飘落香灺。
四壁上排列着阴森的古画,依旧画的是神仙的琼轮羽驾。沉沉静夜里小殿上寂静无声,银灯不时飘落下些许香灰。

《河渎神·汾水碧依依》注释

1
汾水:水名,即汾河,今山西境内,流入黄河。
2
翠华:用翠羽饰于旗竿顶上的旗子,仪仗之一种。这里指执此仪仗的神仙们。翠华,有时特指君王。
3
琼轮羽驾:用玉做的车轮,用翠羽装饰的车盖,指古画上的神仙所乘车舆。
4
沈沈:即沉沉。
5
灺:灯烛烧后的余灰。

《河渎神·汾水碧依依》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汾水边祠庙的凄凉破败的景象,一片阴冷萧疏的气氛。

上片“汾水碧依依,黄云落叶初飞。”词的首句从大处落笔,由“汾水”“黄云”“落叶”写起,既点出了时间地点,又勾画出西北地区所特有的深秋景色。秋风所至,黄土飞扬,落叶纷飞,汾水清凉,已是深秋季节。作者初来乍到,寒冷凄清自不必说了。这样的背景首先为全词定下了一个萧瑟的基调。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作者又是于黄昏时分来到了汾河边上的破庙前。四周一片荒凉,庙已破败不堪,可见已年久失修,无人在此祭奠神灵了,因此,“翠华一去不言归,庙门空掩斜晖”。“翠华”也作“翠蛾”,这里是指河神。无人祭祀,说明神已不灵。神灵已离开这里,别去他处,不愿意再回到这破庙里来,可见庙是何等的萧条冷落,再加一抹夕阳的残照,更加令人落寞愁怅。可是眼看天已黄昏,再向前行更不知将夜宿何方。真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种羁旅之愁、飘泊之苦油然而生,且尽在不言之中。于是作者只好在庙中安顿行李,准备就宿。这里主要是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西北的秋天景色。作者触景生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非常含蓄地流露出凄清孤寂的心境。

下片接下来写作者夜宿破庙,环境阴森,夜不能寐的情景。破庙之内四壁装饰着一些面目狰狞、阴森可怖的雕塑和古画,中间的河神则依旧坐着那以玉为轮、以羽装饰的车驾,耀武扬威,甚是可怕。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不是十分困倦的人,是无法入睡的。因此,在这凄清寒彻的夜晚,庙宇四周万籁俱寂,一片宁静。作者一人在这破庙之中,面对这阴森可怕的雕朔古画,只盯着银灯里边香(xiè泻)的飘落,久久不能入睡。

这首词构思巧妙,层次安排颇具匠心。在空间上,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依次由“汾水”“黄云”“落叶”写到“庙门”“斜晖”,再到“四壁”“银灯”“香”,层层推进,步步紧逼,把一个天涯游子的心情昭示净尽。在时间上,先是大到秋天,再是具体到黄昏、清夜。在任何一句景色与环境的描摹中都渗透着一种凄绝悲凉的氛围,隐藏着“冷清”“孤寂”的愁情。通篇看来,全是写景,无一字抒情,然一切景语皆情。

《河渎神·汾水碧依依》作者: 孙光宪

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属鸡,出生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
44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