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魏晋  ·  陶渊明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踠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陶渊明四十岁,元兴二年(403)十二月,楚王桓玄篡晋即皇帝位,改元永始,元兴三年(404)二月刘裕被众臣推为盟主,率部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起事,三月攻入建康,被推为使持节、八州军事都督、徐州刺史。这期间,刘裕行镇军将军(战乱中,无诏书任命,这里的“行”是暂用的意思)。军府设在京口,陶渊明当时为生活所迫,出任镇军将军府的参军,在赴京口上任行经曲阿(今江苏丹阳)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翻译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时来苟冥会,踠辔憩通衢。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番行程岂不远?艰难跋涉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注释

1
弱龄:少年。指二十岁时。弱,幼。
2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3
委怀:寄情。
4
被:同“披”,穿着。
5
褐:粗布衣。
6
欣自得:欣然自得。
7
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8
晏如:安乐的样子。
9
时来:机会到来。时,时机,时运。
10
苟:姑且,暂且。
11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
12
踠:屈,放松。
13
辔:驾驭牲口的缰绳。
14
憩:休息。
15
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这里比喻仕途。
16
投策:丢下手杖。投,弃,搁下。
17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18
疏:疏远。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19
眇眇:遥远的样子。
20
逝:去,往。
21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22
归思:思归之情。
23
纡:萦绕,缠绕。
24
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登,指登山。降,指临水。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25
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26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一作“川途永”。
27
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28
惭高鸟:对鸟惭愧。
29
愧游鱼:对鱼惭愧。
30
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
31
初:当初,早年。
32
形迹拘:为形体所拘。形迹,指形体所为。拘,拘束,约束。
33
凭:任凭,听任。
34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
35
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庐,房屋。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赏析

陶诗总的特点是亲切、平易。其述志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话语便从肺腑间自然流出。初看似略不经意,细读却深有文理。这首诗便正是如此。全诗可分四段。

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就对世俗事务毫无兴趣,只在弹琴读书中消磨时间。虽然生活穷苦,却也怡然自得。作者之隐居躬耕,除了个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污浊而黑暗的现实之所迫。作者这里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

从“时来苟冥会”至“暂与园田疏”四句为第二段。虽然作者厌恶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随运顺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既然如此,那就无须与命运抗争,尽可以安心从政,把它当作人生长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这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这样的解释,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因此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和打算,坦然应征出仕了。

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作者旅途所感,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宗旨和暂仕即归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和平的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行至曲阿,计程已千里有余,这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极点。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这一段可看作全诗的总结。“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但是作者的后悔和自责,就是说明他已经觉得自己“心为形役”了,却还要说“谁谓形迹拘”,这是安慰自己,说自己没有为形迹所拘;是鼓励自己,说自己不会为形迹所拘。从表面上看来理直气壮的反诘,其实是作者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为了从后悔情绪中挣脱出来而对自我的重新肯定。“聊且凭化迁”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终返班生庐”一句是作者对今后出路的打算。后一句出于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思想和决心,也是全诗的中心意旨所在;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作者根据道家思想所制定的处世原则,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这短短四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是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层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既坦率,又细腻含蓄,确是作者精心结撰的佳作,这可算是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作者: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
107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