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五)

唐代  ·  刘禹锡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浪淘沙》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浪淘沙》翻译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开满了鲜花,春风吹拂着水面,波浪正冲刷着沙砾。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女郎剪下一段鸳鸯锦,投向濯锦江中流与晚霞相比美。

《浪淘沙》注释

1
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2
吹浪:吹拂着水面。
3
淘沙:冲刷着砂砾。
4
匹晚霞:与晚霞相比美。

《浪淘沙》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濯锦女郎以鸳鸯锦与晚霞相比美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女郎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欣赏和无限喜悦的心情。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诗先为女郎濯锦布置背景,渲染气氛。锦江两岸,鲜花盛开,“小白长红”,“艳如越女之腮”。水上,春风吹浪,波光闪闪,时已傍晚,夕阳返照,半江瑟瑟,半江铺红。就在这红霞映水、江花迷眼的时刻和环境里,一群女郎出现了后,后两句“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她们剪下绣有鸳鸯的锦缎,铺向水中,精心濯洗。晚霞放光,锦缎流彩。晚霞映照着锦缎,锦缎系住了晚霞,简直分不清哪是锦缎,哪是晚霞的倒影。诗人以晚霞作陪衬,突出了鸳鸯锦的美丽,也突现了濯锦女郎心灵手巧,天真活泼。

这首诗以特写的镜头,把女郎濯锦小景摄入画面。画中“花”“浪”“锦”“霞”“春风”“女郎”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浪淘沙》作者: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
791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