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  ·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注释

1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2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
涧:山间流水的沟。
4
束:捆。
5
荆薪:杂柴。
6
白石: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7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8
风雨夕:风雨之夜。
9
空山:空寂的深山。
10
行迹:来去的踪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首联“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极为平实自然,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忽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况如何。款款道来,全不费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

颔联“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年而念在其中。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用心之细微。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打下伏笔。

颈联“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写本想手持酒杯,慰问风雨中的朋友,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这里体现了情感的起伏与跳跃。

尾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以形象煞尾,耐人寻味,写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让人想到作者的怅然、孤寂与失落,情韵深长。而“空”字则烘托出一个秋气萧森、落叶满地、全无人迹的清冷荒山,两相呼应,景与情浑然天成,构成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产生复杂的人生感受。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者: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1?),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早年充当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来折节读书,应举成进士,任过洛阳丞。曾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又因曾任左司郎中,也有「韦左司」的称呼。韦应物的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部分作品,对安史之乱后社会乱离、民生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在艺术上,他效法陶渊明,也受过谢灵运和王维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一…
570首诗词